2025-10-28 16:44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清晨6时40分,天光微明,薄雾如纱般笼罩着镇雄县黑树镇苏木小学的校园。山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教学楼前那盏孤零零的路灯还未熄灭。一个瘦弱的身影已出现在教室门口—今年24岁的张飞已经轻手轻脚地推开五年级教室的门,备课、陪早读、带早操、批改作业……一天的忙碌就此开启。
今年7月,张飞通过特岗教师招聘来到这所山村小学,担任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语文与体育教学工作。毕业不过一年,她毅然选择成为大山深处一名普通的教师。
“我从山里走出去,就想着一定要回来。”这是张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23年夏天,当她拿到毕业证书时,许多同学选择了留在大城市求职、考研或考编。而她,却把目光投向了藏在群山褶皱中的小村庄。
张飞也是从乡村小学走出去的,那时的教学条件极为艰苦:教室漏雨,课桌破旧,老师们大多是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一人兼多科。但她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位总是披着旧毛衣、声音沙哑却坚持带病上课的语文老师。“她教我识字,也让我第一次知道,山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正是这份启蒙之恩,在她心中埋下了“反哺”的种子。大学期间,每当看到支教新闻、听到同学谈论教育公平等,她总会想起那些坐在昏暗教室里努力睁大眼睛的孩子们。“我读了大学,学了知识,我想回去,这里也需要我。”虽早已知晓山村生活的艰辛,但这份教育梦,让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返乡执教之路。
初到苏木小学,现实并未让她退缩。虽然生活清苦—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咖啡、奶茶,去镇上采购要走两公里山路—张飞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校长亲自帮她搬行李,同事主动分享教案,孩子们清澈的眼神里满是求知的渴望,那一声声“老师好”比任何掌声都更动人。
在苏木小学,张飞收获了满满的温暖。融洽的同事关系、校长对新教师的悉心关照,让她快速融入了校园大家庭。更让她欣慰的是,如今的乡村教学条件已今非昔比,相较于她儿时读书的环境,崭新的教学设施、积极配合的家长,都让她对教学充满了信心。“现在家长们特别重视教育,每次家访,他们都热情地和我聊孩子的情况,这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学生眼中,张飞是课堂上严谨认真的“张老师”,更是课后无话不谈的“大朋友”。语文课上,面对枯燥的文言文,她会编成孩子们熟悉的小故事,用山里常见的事物做比喻,让晦涩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体育课上,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跑步、跳远,而是教孩子们打羽毛球、玩趣味游戏,让原本单调的操场变成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
“以前上语文课总觉得难懂,张老师讲《论语》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会告诉我们‘就像我们班里每个人都有优点,要互相学习’,我一下子就懂了。”六年级(1)班学生岳美清提起张飞,眼睛亮晶晶的,满是喜爱。“张老师很好,不管我们问多少个问题,她都会耐心地讲给我们听。”
课余时光里,张飞的身边总围着一群“小尾巴”。孩子们喜欢把藏在心里的小秘密说给她听,谁和同桌闹了别扭,谁考试没考好怕被家长批评,谁偷偷羡慕城里孩子的玩具。每当这时,张飞都会轻轻蹲下身,平视着孩子们的眼睛,温柔地倾听,耐心地引导。
操场上,贾清濠在排练歌曲《梦想的力量》时遭遇不快,越想越生气。张飞察觉后,温柔地坐在他身边开导:“有不舒服、不开心的事,要学会自己调整,也可以找喜欢的人倾诉。来,跟着我深呼吸,放松心情。”在她的安抚下,孩子的情绪渐渐平复。
尽管深受学生喜爱,张飞却始终保持着清醒。作为一名跨学科任教的新教师,体育专业出身的她在语文教学上难免有些吃力。
“刚开始备课时,光是分析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就要查好多资料,生怕讲得不准确。”为了弥补不足,她把休息时间都用在了提升教学能力上,晚上坐在电脑前,一遍又一遍地观看优秀语文教师的授课视频,把重点内容记满了整整三个笔记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向学校的资深语文教师请教,从教学设计到课堂互动,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次上完课,她都会认真复盘,记录下学生们的反应和课堂上的不足,反复打磨教案。
“现在备课虽然还是要花很多时间,但比刚开始的时候顺畅多了。”张飞翻着写满批注的教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想找到最适合山里孩子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既能学好知识,又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我想一直留在这儿,看着这些孩子长大,看着他们像我一样走出大山,然后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回来,为家乡做些什么。”夕阳下,张飞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语气温柔却坚定。这位乡村教师,就像一只归巢的大雁,带着对大山的深情,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用青春为大山里的孩子们点亮了希望之光。
记者:聂孝美 莫娟 文/图/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