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兴昭新语|警惕“洗碗效应”

 2025-10-28 09:32  来源:昭通新闻网

“洗碗越多,摔碗越多”,这种被称为“洗碗效应”的现象,直接戳中了干部干事创业的顾虑,反映了干部干得多、出错概率也大的现状。实际工作中,越敢伸手“洗碗”的人,越容易失误打碎碗、担责任;而越是少“洗碗”甚至不“洗碗”的人,越可能因“零失误”而无可挑剔。这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容易让敢干事、想干事的干部寒心。唯有破除“洗碗效应”,精准容错纠错,为实干者撑腰,才能更好地激励担当作为。

事实表明,干事业、谋发展总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往往需要披荆斩棘,攀别人没攀过的陡坡,蹚别人没蹚过的险滩,“摸着石头过河”必然做不到万无一失。因此,想要破除这一困境,最需要的是担当,需要上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敢于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敢于摆事实、讲道理,面对出现失误的人和事,统筹好追责问责与容错纠错工作,营造敢于作为、勇于创新的工作氛围。

要防止“洗碗效应”,需多管齐下,既要“容”,也要“纠”,还要“护”。一方面,要宽容“探索之失”“无心之过”,必须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当“甩手掌柜”“事后诸葛亮”,在处理干部探索发展中的失误时,决不能因一时之错而全盘否定。干部考核中要多一些包容,不搞一“错”否决、谈“错”色变,要敢于为失误的同志说话,将干部从“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误思想中转变过来,形成敢改革、敢试错的担当精神。

另一方面,要完善纠错惩罚机制,让“不洗碗”“少洗碗”者红脸出汗。对不该容、不能容的坚持“零容忍”,把“鞭打快牛”变为“鞭打懒牛”,不给“钻空子”“浑水摸鱼”留余地,让庸者下、劣者汰,给能干者、敢干者挪位子,确保容错在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内进行。

同时,要建立保护关怀的“厚爱屏障”。要树起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辨明“谁在真洗碗”,不让“领头羊”变成“替罪羊”。坚持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实行差异化奖励,让“干好干坏”不一样。要帮干部总结经验、弥补漏洞,让干部抢着“洗碗”,让担当者勤政敢为,让改革者不再畏首畏尾,让实干者没有后顾之忧。


作者:邱有昆 陈妍潼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兴昭新语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