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融合创新 强化培训——大关蜡染焕新生

 2025-10-28 09:2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大关县五星苗寨,年近七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建花,如今的生活有了新的节奏。

蜡染,作为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但受技艺传承局限、图案设计传统等因素影响,传统蜡染产品难以满足大众消费需求,市场受众面较窄。

近年来,大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深入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大力推动苗族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以“传统工艺现代转化”为核心的苗族手工艺品融合创新发展项目培训相继开展,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设计活力。

“我们把年轻人送出去培训,让他们学习新的设计理念与制作技术。”该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介绍道,“旨在生产更贴近大众审美、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蜡染产品,让古老技艺与现代设计激情邂逅,真正传承好苗族蜡染技艺。”

这一思路迅速结出硕果。经过系统培训的蜡染从业者积极顺应市场需求,主动收集客户反馈,成功开发出背包、摆件、壁画、围巾等一系列兼具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蜡染手工艺品,有效拓展了产品市场空间。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场跨界的“双向奔赴”——培训创新性地探索“苗族工艺+筇竹”深度融合模式。学员们围绕如何将苗绣的细腻纹样、蜡染的古朴图案创意性地应用于大关特色筇竹制品上展开学习与实践。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传统手工艺与当代需求的壁垒,也为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大关筇竹产业赋予文化内涵,极大地提升了其文化附加值。村民王慧正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与受益者。“今年8月,我参加了大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的蜡染培训,刚开始什么都不会,从拿蜡刀、画直线学起。”她分享道,“培训结束后,我一直坚持练习,慢慢摸索着做起来,目前正在为一家公司制作订单样品。”从零基础到承接订单,王慧的经历是许多参与培训村民的缩影。这场跨界融合,不仅提升了非遗传承能力与产业创新水平,还同步培养了既懂技艺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非遗+产业”的双重文化力量。

让杨建花最欣慰的事莫过于看到年轻人重新拾起蜡刀。她依然每天身着苗族特色服饰,与染娘们一同埋首于画蜡、染色、脱蜡的工序中。这门传承千年的“指尖技艺”,正通过与现代设计的激情邂逅,转型为生机勃勃的“指尖产业”,在新时代找到了传承与发展的新轨迹。

从深闺中的“非遗”走向市场的“潮品”,蜡染这门古老的艺术,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发展的生动故事,稳步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通讯员:何桂花 朱睿 杨全伟 文/图

一审:刘静涛  一校:何桂花  二审:马 丽
二校:崔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刘静涛  一校:何桂花  二审:马 丽
二校:崔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非遗中国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