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3 10:32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砖一瓦筑长城,一锤一钉铸乾坤。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正是由无数朴实坚韧的身影爬坡过坎、负重前行所成就的。实干为基,巧干为翼,这种知行合一的奋斗哲学,已然镌刻进当代中国精神谱系的核心篇章。作为与新世纪同呼吸、共成长的“千禧一代”,我们既是时代浪潮的见证者,更应是历史使命的接棒人。
我们从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淬炼而来。回望来路,1840年的炮火曾击碎天朝迷梦,1921年的星火却点燃民族希望;1978年的春风化开思想坚冰,2020年的战“疫”彰显制度优势。鲁迅先生疾呼“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时,正值民族存亡之秋。而今再看,“中国崩溃论”的呓语不攻自破,从帕米尔高原的拉齐尼·巴依卡三代护边,到南海之滨的彭士禄甘作“核潜艇螺丝钉”,当代青年用行动证明:中国人的自信力从未褪色,反似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当“躺平”“佛系”的杂音偶现,更多青春身影正在书写动人篇章:黄文秀将30岁的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平均年龄33岁的嫦娥团队托起九天揽月梦想,“00后”奥运健儿赛场上的呐喊与泪水……这些鲜活注脚印证着,真正的青春从不在安逸中虚度,而应在“自找苦吃”中绽放。正如钱学森所言:“一个青年人,应当有改造中国的雄心。”这种改造,既是北斗卫星厘米级的精准,也是社区志愿者汗湿的背影;既是实验室里不眠的灯火,也是乡村振兴路上的泥泞足迹。
铸就时代脊梁,需磨砺三重境界:其一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担当勇气,在平凡岗位锚定不凡追求;其二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品格,在挫折面前永葆奋进姿态;其三类“不要人夸颜色好”的奉献精神,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家国伟业。毛泽东23岁创办《湘江评论》,周恩来19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些青春选择启示我们:生命的质量从不以长度衡量,而以对时代的贡献裁度。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当代青少年手握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遥控器,更是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当我们把“小我”融入“大我”,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便能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写下属于这代人的青春注脚。这注脚里,该有科技强国的智慧闪光,该有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更该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自觉。唯如此,方能在回首青春时无愧宣告:我们,真正成了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钢铁脊梁!
昭阳区第一中学 378班 张芯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