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巧家:以产业为笔绘就幸福新图景

 2025-10-22 10:31  来源:昭通新闻网

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巧家县,曾长期被贫困的阴霾笼罩。这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闭塞的交通与严酷的自然条件,让发展之路步履维艰。近年来,巧家县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魄,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3+2”产业体系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巧家县马树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创新构建“产业+就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马铃薯、草莓、生猪三大主导产业联动食用菌、中药材特色产业的“3+2”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延伸,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马树镇的实践不仅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成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鲜活范例,绘就了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壮丽图景。

深秋的清晨,阳光洒落在马树镇草莓种植基地。一垄垄翠绿的草莓苗整齐排列,鲜红饱满的果实如宝石般点缀其间,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马树社区秃头箐村民小组村民耿明翠穿梭于草莓垄之间,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草莓,脸上洋溢着朴实而满足的笑容。“我家种了玉米和马铃薯,农活忙得差不多了,所以来草莓基地打零工。”她一边轻轻摘下一颗红润的草莓,一边笑着说,“一天能挣100多元,虽然不算多,但能贴补家用,心里很踏实。加上马铃薯的收成也不错,日子比过去安稳多了,越过越有盼头。”

这样的变化,源于马树镇对产业发展与就业融合的深度探索。该镇引进巧家县巧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经营主体,流转土地1.9万亩发展草莓种植产业,不仅打造了“育苗—种植—采摘—仓储—销售”完整产业链,还带动9000余人次就近就业,年务工收入超2亿元,固定工人年收入超4万元。

“由于身体原因,我高中毕业后没有外出务工。但随着马树草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也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在草莓车间里做打包工作。今年已经是第5年了,平均每年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生活有了稳定的保障,心里感到十分满足。”肢体残疾的马树社区苗子箐空心沟小组村民朱永爱动情地说道。朱永爱家距离草莓车间仅几分钟路程,走出家门就能上班。如今,朱永爱家有3名劳动力在草莓基地稳定务工,不仅实现了增收,还能照顾年迈的老人,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马铃薯产业在马树镇焕发出新活力。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约8万亩,2个马铃薯深加工车间的建成,让马铃薯从传统农作物变身高附加值产品。“以前种马铃薯是靠天吃饭,价格也不稳定。现在不仅有技术指导,还不愁销售。”小米地村的村民感慨道。据了解,马树镇仅马铃薯产业每年就能带动6000余名群众务工,务工收入超1.2亿元。同时,生猪养殖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吸纳300余人稳定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超3.5万元。

多元产业格局铺就增收致富路

马树镇的产业发展成果,是巧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践中一个生动的缩影。巧家县立足各乡镇(街道)资源优势,构建起多元化产业格局——炉房乡依托草莓产业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当地群众务工;蒙姑镇借助东西部协作机遇,发展热区水果产业,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综合体,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让产业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新质生产力助推“输血”变“造血”

巧家县立足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脱贫攻坚期间,巧家县引进国家能源集团、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投资21.74亿元建成洗羊塘、赖石山等6个集中式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7.3万千瓦。这些项目不仅为群众带来土地流转收益3819.2万元,还增加了628万元的务工收入。同时,巧家县抢抓“全国光伏扶贫重点县”政策机遇,整合资金8.59亿元,建成户用光伏7156个、村级光伏140个、集中式光伏1个,总装机容量达10.68万千瓦。项目建设期间,带动5132名群众就近就业,增加务工收入7637.8万元;项目建成后,更带动7156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每年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14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均增收7万元以上。此外,还利用光伏收益开发公益性岗位840个,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有力助推巧家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为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进一步筑牢防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巧家县在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引进三峡云南能投、华东院等行业领军企业,投资34.76亿元建成集中式光伏项目6个,装机容量达64万千瓦,为群众增加务工收入1.04亿元、土地流转收益1.03亿元,每年还可增加地方税收6614.75万元。

2024年,巧家县整合衔接资金1.41亿元,在学校、医院、村委会、扶贫资产厂房等闲置公共建筑屋顶,试点建设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4万千瓦,年收益2000万元。按照“532”收益分配模式,光伏电站所在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可获得收益1000万元,县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基金每年可获得收益600万元,屋顶所有权单位每年可获得收益400万元。同时,巧家县还协调对接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光伏贷”业务,支持群众利用闲置屋顶,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发展分布式光伏,将阳光资源转化为家庭能源和收入来源。

此外,巧家县还整合资金6.815亿元,建设总装机容量达14万千瓦的营盘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为群众增加务工收入3600万元、土地流转收益1389.74万元,每年可产生售电收益6159万元。

“组合拳”让群众增收有路

为了让更多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巧家县打出一套精准有效的“组合拳”:建立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创新“村集体+劳务队”模式,组织本地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工作,出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10条措施,成立公共创业服务中心,落实“1131”就业帮扶服务措施和离岗返乡人员帮扶应急机制;搭建多元化就业平台,通过新媒体发布招工信息、开展直播带岗,定期与企业对接用工需求,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开设叉车工、电工、缝纫工等多个工种课程,切实提升群众就业竞争力。

据了解,2024年,巧家县通过各类产业带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49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7.05%,其中县内转移8.05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90.13%,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92.47%。全县规划建设的“一园三片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中,高原特色农业种植加工园区已吸引200余家经营主体入驻,可吸纳带动1.6万人就业。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巧家县始终秉持创新理念,深耕实践沃土,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如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昔日贫瘠闭塞的山区,已悄然焕发新生,如凤凰涅槃般蝶变为安居乐业、幸福洋溢的美丽乡村新家园。


通讯员:张顺富 文/图

一审:李丽娟  一校:张顺富  二审:单 娟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李丽娟  一校:张顺富  二审:单 娟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