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22 10:02秋冬之交的乌蒙山脉,雨雾如纱般笼罩着群峰。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的竹林间,晨露还挂在竹叶上,村民李兴珍已驾驶着满载秋笋的三轮车,稳稳行驶在1.5米宽、12厘米厚的硬化管护道上。“以前背笋下山,翻山越岭要走2个小时,现在20分钟就能到合作社,每斤笋的运输成本还节省了1元。”她笑着拍了拍车上饱满的竹笋,“我家300亩竹林,去年纯赚30万元,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在盐津,像李兴珍这样靠竹子增收的农户有3.7万户。曾经烂在山里无人问津的竹笋,已蜕变为年产值超8.4亿元的支柱产业;102万亩连绵竹海,不仅染绿了山坡,还书写出“一根笋撑起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故事。
盐津地处滇川交界,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竹资源——102万亩竹林铺展在山间,其中笋用竹占比超92%,方竹、筇竹等珍稀品种更是大自然的馈赠。但10年前,这份“绿色宝藏”却让当地农户陷入了“捧着绿饭碗饿肚子”的困境:采笋全靠人力肩扛背驮,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山路是常事。鲜笋保鲜期仅有48小时,因为难以及时运出深山,散户只能将笋低价卖给收购商,每斤仅售3元,守着“绿色银行”却始终增收无门。
2019年,盐津竹产业迎来关键转折。县委、县政府锚定“竹”这一核心资源,将竹产业列为乡村振兴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每年划拨70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应种尽种、适地适竹”的产业布局。在退耕还林的坡地、低效林改造的山坳里,技术员手把手教村民栽种竹苗、改造老竹林;村干部带头流转土地,连片打造笋用竹基地。5年间,55万亩新型笋用竹基地在山间建成,全县竹林覆盖率跃居昭通市前列。昔日荒芜的坡地,如今被连片的竹林染成了生机勃勃的翡翠色。
基础设施建设是竹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柿子镇中坪村8.2公里长的竹林管护道修通那天,72岁的村民周朝进拄着拐杖在路面上来回走了好几遍,眼眶泛红:“以前背笋下山,摔断过腿、崴过脚,现在摩托车能直接开进竹林,再也不用遭那份罪了!”截至目前,盐津县已累计建成产业路105公里、营林管护道178公里,仅中坪村的管护道,每年就能为243户笋农节省运费超百万元,“摩托进竹林”成了当地产业升级最生动的写照。
科技赋能让竹林产值实现“三级跳”。2025年4月,省级竹产业培训班在盐津开课,西南林业大学的专家深入竹林,现场传授管护、病虫害防治技术;“科研专家+企业技术员+乡土能人”的协作平台落地生根,28.8万亩竹林获得有机认证,亩产值从过去的800元跃升至2000元,“中国方竹之乡”的名号也愈发响亮。
随着鲜笋年产量突破6.4万吨,盐津县不再满足于“卖原料”,而是主动延伸产业链,让竹笋身价倍增。在“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下,全县26个竹笋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整合为产业联合体,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新生村笋农张二娃算了一笔账:“以前卖给收购商,每斤最多5元,现在合作社按每斤6.5元统一收购,采笋3天就赚了1228.5元,比以前多赚20%!”企业、村党支部、农户按“4:3:3”的比例分配利润,去年仅新生村合作社,就向农户发放分红127万元。
深加工环节让竹笋实现“华丽转身”。中和镇竹产业园区内,全自动生产线昼夜不停地运转,鲜笋经过清洗、检测、杀青、包装等10余道工序,72小时内就能变身即食笋片、自热笋汤包、笋干礼盒,身价从每斤6.5元涨至28元。园区按照“一带两区两中心”(沿溪产业带、加工集中区、物流集散区、技术研发中心、品牌运营中心)的规划布局,未来将集聚5家深加工企业,年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七彩梦”“摩崖”等本地竹笋品牌,也进入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型商超,成为消费者青睐的绿色食品。
产业融合为盐津竹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竹林下养蜂,每箱蜜蜂年产蜜30斤,可为农户增收2000元;竹材加工的边角料变成食用菌培养基或竹制工艺品,身价提升10倍;“一把伞”竹文旅示范园内,观光步道串联起竹海秘境、笋文化体验馆,游客不仅能畅游竹海,还能购买笋干、竹编等特产。这种“二产提效带一产、三产增值促一产”的模式,让每亩竹林的综合效益再增加12%,连过去没人要的竹枝、竹叶,如今也成了“香饽饽”。
盐津还独创了一套富民机制,让竹产业的红利惠及更多农户。在“1225”股权分配机制中,村集体占股10%,收益用于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公共设施;合作社占股20%,保障日常运营和技术服务;搬迁户和低收入户占股20%,确保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剩下的50%归种笋农户,充分调动积极性。2024年,新生村村集体利用分红资金修建垃圾池,为孤寡老人聘请护工,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位村民。
竹产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修建管护道时,每天有200多名本地村民务工,日薪150元;竹林日常管护、加工厂流水线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中和镇搬迁户王翠在竹产业园区上班,月薪3500元以上,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心里踏实!”同时,盐津在两年内组织竹栽培技术培训2600人次,“土专家”潘正蓉摸索出一套竹林增产办法,带动12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技能赋能,正让更多农户握紧“长久饭票”。
当前,盐津竹产业已形成年产6万吨鲜笋、年产值8.4亿元的规模。此外,投资4400万元、按欧盟标准设计的竹笋深加工基地即将投产,投产后可生产出口级即食笋,年增产值2.3亿元;竹产业生物科技园区加速建设,将推动竹材、竹笋全链条开发;“100城1000店”计划稳步推进,已在重庆、成都开设32家盐津竹笋专卖店,下一步将进军长三角、珠三角市场。
如今,在盐津的山野间,新栽的竹苗正冒出嫩绿的新芽,硬化的管护道如丝带般缠绕在翠岭间,摩托车的轰鸣声惊起竹鸡,微风掠过连片的竹海。从乌蒙山的竹林到超市的货架,一根小小的竹笋,不仅串联起10亿元的产业链,还助力盐津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增收与共富同行的乡村振兴之路。
通讯员:吴 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