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22 09:45在威信县扎西镇大河村,苗族芦笙匠人陶帮强凭借精湛的技艺,让苗族文化瑰宝芦笙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他既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技艺的创新者。
早年以木匠手艺谋生的陶帮强,终日与木材和木匠所用工具为伴,这为他后来制作芦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多年前,出于对民族传统乐器的热爱,他毅然投身芦笙制作。整整5年,他潜心自学选材、制作、调音等每一个环节。在扎西镇,他的芦笙工坊是独一家。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其工坊已成为江西、广东、贵州乃至缅甸客户的芦笙定制基地。
选材是决定芦笙品质的关键。每年,陶帮强都会亲自前往四川,精心挑选树龄为3至5年的竹子。他认为,这个树龄的竹子韧性最佳,做出来的芦笙音质最好。选好的竹子需经过1个月的高温晾晒,待水分充分蒸发、材质稳定后,方能投入使用。而制作芦笙的核心材料铜片,更是他投入心血的体现。每千克铜片的成本高达5000元,仅此一项,他每年的投入就接近5万元。
走进他的工坊,内部布局井然有序:半成品区、装管调音室、上色房等功能区划分明确,10多台机器整齐排列。“芦笙制作工序烦琐,从下料、钻孔到装簧、调音,容不得半点马虎。”陶帮强介绍道,“铜片的弧度要亲手修整,音准全靠耳朵听,需要反复调试,哪怕有一丝偏差,都会影响最终音质。”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他还提供管数定制与大小调节服务,主流产品以F调、D调为主,并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演奏传统调整音调。为确保品质,他坚持“每月接单、当月完成”,绝不因订单增多而超额生产,以限量出品坚守匠心。
为了让苗乡芦笙被更多人看见,陶帮强将目光投向了网络平台,通过快手和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分享芦笙的制作过程并展示成品。优质的内容与扎实的手艺,为他积累了众多粉丝,实现了流量与口碑的双赢。如今,他的客户已遍布全国,从西南苗族聚居区,到东南沿海的文艺爱好者,都慕名前来定制。他的芦笙不仅口碑良好,还附带1年售后服务。无论客户在使用中遇到任何问题,他都会以专业、耐心的态度提供指导,一步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对苗族同胞而言,芦笙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花山节上,芦笙声与手鼓舞步交织,奏响节日的欢腾;丧葬仪式中,低沉的芦笙曲则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与缅怀。陶帮强以匠心为笔、手艺为墨,默默守护着这份深厚的文化记忆。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他稳步前行,不仅靠这门手艺支撑起家庭,还让芦笙之声跨越山海,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通讯员:申丽琴 熊春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