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沪滇携手三年 盐津实现“大病不出县”

 2025-10-22 09:31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过去,在盐津县,一场大病往往意味着奔波。

“我们医院10个病人里,8个是感冒发烧。稍微复杂点的病,都得往宜宾、昆明转。”盐津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肖剑回忆。

转机发生在2022年7月。一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组团式”帮扶团队走进这个藏于深山的县城,进驻县人民医院。

3年来,沪滇协作与社会力量共同投入约2260万元,用于医院科研综合楼建设、神经外科能力提升和“沪滇协作”上海医疗专家工作站建设;协调1200万元,推进“盐津县神经精神疾病防治中心”项目。资金的精准投入,盘活了整个医疗系统,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硬件是基础,但核心因素是人。”上海新华医院援派盐津的医疗队队长、盐津县人民医院院长谭金童说。

帮扶团队采取“高位嫁接”策略,3批共14名专家长期驻守,2人进入院领导班子,12人担任科室主任或执行主任,另柔性引进上海6家三甲医院50余人次专家,建立8个“上海专家工作站”。与此同时,团队按“一院一策”锁定儿科、骨科、心内科等7个重点学科,实行“学科组团+首席专家”负责制。

“从每日查房、每周业务学习到手术全程讲解,他们毫无保留。”肖剑对上海的“手把手”带教感受至深:“他们带来的不只是一流技术,更是一场从管理到人才的系统性重塑。”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3年的成绩单实实在在:儿科创建为“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建成昭通市首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于2024年11月独立设科。开展新生儿换血术、脑梗取栓等82项新技术,伴随着DSA、320层CT等先进设备投入使用,医院微创介入手术量从2021年的334例增至2024年的1282例。

变化同样发生在“人”的身上。通过“师带徒”模式,累计培养31名本土骨干,高级职称人数从5人增至20人。目前,急性脑梗、脑出血等6大急危重症救治,已全部由本院医生担任主刀。

管理上,上海团队主导修订70余项制度,导入新华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医院制度执行率从62%提升至93%,并连续两年获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等。

提升自身的同时,盐津县人民医院作为县医共体总医院,也将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至乡镇。“现在乡镇卫生院的疑难病例,可以远程会诊,由我们出具报告,指导治疗。”谭金童介绍,这为山区百姓省下了大量时间和花费。当乡镇无法处理时,县医院救护车会出动接诊,形成服务闭环。

从过去大病辗转出县,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盐津的医疗图景被悄然改写。这场来自黄浦江畔的帮扶,正驱动着乌蒙山深处的医疗卫生事业稳健向前,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健康的基石。


云南日报记者 隋 鑫 马 喆 王小羽 记者 郎 伟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沪滇协作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