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两岸青山喜见证 一江清水出云南

 2025-10-15 16:01  来源:《云岭之窗》

两岸青山喜见证 一江清水出云南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

近年来,昭通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扛牢“源头责任”、强化“上游担当”,因地制宜系统施治,推进赤水河流域(云南段)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前,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干支流自然流态全面恢复,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鱼类资源从2020年初的36种恢复到当前的4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沙鲈鲤重现赤水河,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干流全长436.5公里(其中云南段97公里),是长江上游唯一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昭通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坚决扛牢保护治理政治责任

加强区域协作。坚持“三省同步、四市联动”,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联合出台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并分别制定本省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为协同推进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三省联合制定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补偿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项目建设。昭通市与毕节市、遵义市、泸州市签订《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协议》,以“互查+混编分组查”等方式开展协同执法检查、应急演练,共护赤水河流域绿水青山。

强化协同联动。昭通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22个市级部门及镇雄县、威信县共同参与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定期会商、沟通协调。市、县、乡三级纪检监察机构织“网”护河,以工作提示、通报问责等形式全面压实保护治理责任,构建起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赤水河保护治理组织体系。

开展专项行动。围绕《“十四五”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每年制定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加强工作调度,确保流域治理全方位覆盖、项目化支撑、系统化治理。系统开展清退小水电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硫磺矿渣整治、面源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竹、禁止非法捕捞、评估调整禁养禁建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九大攻坚行动”,持续推进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六大行动”,全力实施每年10个新建项目和10个巩固提升项目的赤水河保护治理“双十”工程,推进保护治理任务落细落实。

崇山峻岭中蜿蜒的赤水河。图源:“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扎实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强化红线管控,把负载减下来。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在赤水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线30米范围内严控农药化肥使用,禁止在干支流岸线200米范围内开展规模化养殖,禁止在干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采石场、弃土场和尾矿库等,以严密的管控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措施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全面拆除17座小水电站并完成生态恢复,实现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干支流零水电站,河流恢复自然流态,打通鱼类洄游繁衍通道。关闭煤矿23座、砂石料场116个,实现干支流沿线无工业污染。落实畜禽养殖管控要求,迁出规模养殖场18个。实施生态搬迁工程,启动赤水河源头核心区109户群众搬迁安置工作,减轻赤水河源头生态压力。

实施系统治理,把污染降下来。坚持把截污治污作为控制源头污染的重要手段,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系统治理,提升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深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动,全面完成干流164个入河排污口整治,一、二级支流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702个。建成投用乡镇镇区污水处理厂24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96个、垃圾收运设施142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个、垃圾热解站14个,基本实现流域内乡镇镇区及重点村落“两污”处理设施全覆盖。建成有机肥加工厂3个、粪污收集处理中心1个,提升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192座,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流域水质持续向好。

抓实生态修复,把底色绿起来。采取控渣、管水、生态修复等治理方式,完成278座矿山生态修复,对11个集中堆存点的728万吨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污染进行综合治理,曾经风过扬尘、气味刺鼻的废渣堆存点已变成随处可见青草和刺梨树的“打卡点”。实施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坡改梯等工程,复垦复绿土地1028亩,石漠化治理6万亩,人工造林10万亩,建设河道防护林带1470余公里,村庄绿化植树68万株,流域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坚定不移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严厉打击收购、加工、销售野生鱼类等行为,增殖放流鱼苗608.1万尾,消失了20年的伦氏孟加拉鲮重现赤水河。

加强日常监管,把力量聚起来。认真落实河长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180名,配备巡河员517名,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统筹生态环境、公安、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执法力量,严格开展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实施赤水河保护先锋行动,发动群众不定期参与巡河护渔和环境保护。2020年以来,各村(社区)党组织召开的院坝会、宣讲会多达1万余场次,动员群众参与清理河道10万余人次,威信县双河乡楠木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杨敏被水利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评为“最美河湖卫士”。群众的积极参与,有力推动沿岸村庄环境大变样、村民环保意识大提升,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从“要我保护”成功走向“我要保护”。

芒部彝族文化村落。宋大明/摄 图源:“昭通发布”微信公众号

着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大赤水河流域产品宣传推广力度,在流域内成立“赤水源”区域公共品牌服务运营公司,建立赤水源品牌标准体系,制定生态种植养殖技术规范和质量认证管理办法,构建质量安全智慧追溯平台,推动涉农品牌整合纳入赤水源生态产品品牌,形成品牌规模优势。目前,已累计获县域旅游品牌和特色餐饮品牌商标注册证书16件,打造绿色食品、县域旅游和特色餐饮品牌24个,创建“一村一品”专业镇(村)37个。

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镇雄、威信两县结合流域自然生态本底情况,深挖“绿色要素”,大力开发筇竹、方竹、猕猴桃、山葵等一批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品,建成以竹基地为主的经济林142万亩,投产竹产业加工厂5个,让“无名山货”成为“生态山珍”。2022年3月,镇雄县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称号。

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充分发挥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丰富的优势,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威信县整合庄子上扎西会议会址等红色资源,完善红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目前共实施37个项目,完成投资9.3亿元。镇雄县聚力做好鸡鸣三省大峡谷、五德天坑喀斯特溶洞群、古芒部彝族文化等流域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成为流域亮丽底色。

建设美丽赤水廊带。充分利用流域内城乡自然生态、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等元素,依托自然山水、特色村寨等区域,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流域沿河生态廊道、道路绿化廊道、环村绿化廊道等建设,累计建成生态观光廊道62公里、口袋公园20余处,绿美乡镇3个、精品示范村7个、美丽村庄110个,初步形成“一山一处景、一水一幅画、一村一特色”的美丽赤水廊带。


来源:《云岭之窗》杂志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