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15 10:42九月的昭通,苹果园里清甜四溢,红彤彤的“红露”苹果挂满枝头——这昭通人再熟悉不过的早熟苹果,咬一口脆甜多汁,藏着许多人记忆深处的“初秋味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让“红露”在昭通落地生根、惠及万千果农的,正是53岁的郎平勇。此刻,他正蹲在果园里察看新培育的品种,掌心里的老茧蹭过果皮,那是他29年如一日扎根苹果产业的印记。
种果初心:找准方向,让“红露”扎稳昭通
1972年,郎平勇出生于昭阳区苏家院镇迤那村。初中毕业后,他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绕着故乡这片土地展开——先后担任过代课教师、治安员,也尝试过开饭店、养猪、种植烤烟,每一份生计都深深扎根于故土,从未远离。
正是这份对家乡的坚守,最终让他踏上了苹果种植之路。昭通苹果产业本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独特的自然条件不仅为其铺就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更积淀了坚实的种植基础。而郎平勇向来勇于挑战、乐于探索,从育苗到管护,苹果种植的每一个环节在他眼中都不是单调的劳作,反而成了能从中找到乐趣的事。此外,发展苹果产业还能切实增加收入,逐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于是,他不再犹豫,一心扑进果园,把对故土的深情,悉数融入培育果树的日日夜夜里。
1996年,24岁的郎平勇在自家4亩地里试种苹果。缺乏经验的他屡屡受挫:2年过去,苹果产量始终不高,且果实偏小、口感欠佳。“那会儿急得整夜睡不着,除了向老果农学习修剪、管护技术,我还到处拜访专家、参加培训。”凭着这股韧劲,他渐渐摸清了苹果树的“脾性”,种出的苹果产量与品质不断提升,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苹果能致富”的信念。
彼时的昭通苹果,虽因高原冷凉气候自带一抹清甜,却限于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卖不上好价钱。看着果农们辛苦种出的苹果只能低价售出,郎平勇反复琢磨:“昭通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本是苹果生长的天然良地,为何就种不出质优价高的好果子?”在不断摸索中,他终于找准关键:北方多数早中熟苹果受温差小限制,常常上色不均、甜度不足;而昭通的高海拔特性恰能弥补这一短板,让早中熟苹果更快积累糖分、色泽更加鲜亮。“种好早中熟苹果,既能避开竞争,又能发挥昭通的自然优势!”在他心中,昭通苹果的发展方向变得清晰起来。
2006年,已积累10年种植经验的郎平勇创办了昭通绿健果蔬商贸有限公司,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理念开启“科技兴果”路。他带领团队在苏家院镇租下50亩土地,引进15个苹果新品种进行试种,“红露”便是其中之一。连续3年,他在果园搭建简易棚防霜冻,记录“红露”的膨大速度与糖分积累过程,最终帮助“红露”成功抵御春寒,使其成为昭通首个可稳定推广的早熟良种。此后,“红露”“富昭一号”等5个品种在全市推广种植,让昭通苹果的上市时间提前了20天。
攻坚热忱:技术市场双发力,带苹果“走出大山”
“光有好品种不够,还得有好技术、好市场。”创办公司初期,郎平勇就遭到冷遇,他说,“刚种的苹果品相差,白送都没人要。”为了打开销路,他和妻子揣着样品远赴上海,租下100平方米的门面跑业务——白天蹲守批发市场寻找客户,晚上整理资料、核对台账,就这样一步步把昭通苹果送进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公司也因此成为云南首批在北上广设立“昭通苹果销售点”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
在品质提升方面,郎平勇投入150多万元,引进美国“蜜脆”、韩国“甘红”等100余个新品种,建成800亩标准化基地和3100亩良种示范基地。技术上,他推动果园物联网建设:通过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与肥力,建成精品苹果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每一颗苹果的“出生地”与“成长历程”。得益于品质与追溯体系的支撑,“满园鲜”牌SOD苹果、富硒冰糖心苹果脱颖而出,亩产值突破3万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700万元。截至目前,“满园鲜”品牌已屡获殊荣:蝉联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荣登云南“10大名果”榜首。
2012年,他牵头成立云南省昭通苹果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促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果树学专家束怀瑞在昭通设立工作站。跟随院士团队,他在乌蒙山区系统收集野生苹果资源200份,建成西南冷凉高地苹果种质资源圃100亩,引进矮化砧木,研发无毒快繁技术。如今,资源圃中2万株杂交实生苗长势旺盛。“未来5年,我们一定要选出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打破国外品种的垄断。”他目光坚定地说道。
共富温情:模式创新,托起万家“甜蜜生活”
“看到果农们靠种植苹果盖新房、买轿车,我打心眼里高兴,这种成就感别人体会不到。”郎平勇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创新的“公司+科研院校+协会+基地+果农”模式,已带动建成标准化精品苹果基地2.5万亩,每年为果农提供优良苗木300万株。
针对果农普遍存在的管理技术短板,他开办“农民田间学校”,近3年来累计培养150名技术骨干,培训果农5000人次,帮助6万余亩低产果园完成提质改造,亩均增收4000元。在就业与增收方面,公司每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7.9万个工日,支付工资700余万元、土地租金310万元,辐射带动5000多户果农实现增收。2017年,公司帮助果农销售苹果6000余吨,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
长远真心:守好“苹果根”,留住产业未来
郎平勇的荣誉簿越来越厚:“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中国苹果产业风云人物”……但他最看重“本土专家”这一称呼,“我就是个种苹果的,能为昭通苹果做点事,我很高兴。”他谦逊地说道。
要为昭通苹果做事,首先要守好“苹果根”,而守根的关键,在于持续创新。郎平勇始终依托昭通特有的气候资源和高海拔区位优势,瞄准早熟苹果市场,持续提升昭通苹果的品牌竞争力,坚定地发展本土优势产业。
在品种选育与品牌推广中,郎平勇始终坚守初心。新品种选育投入高、周期长,但他从未动摇,为了打造独特的昭通苹果品牌,他不断更新品种资源,始终以“高质量、可持续”为准则,坚持选育适宜本地种植的特色品种。
郎平勇带领团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等单位开展长期合作,整合科研资源,通过引种、示范、杂交等系统工作,持续选育适合昭通种植的最优品种。29年来,他一直坚守着这份事业,努力守护“苹果根”,为昭通苹果产业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眼下,他正全力推进几项工作:推广矮化自根砧无毒快繁技术,年繁育100万株健康种苗,让几万亩低产果园“复活”;加速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选育,为昭通苹果奠定长远发展的根基;破解果农老龄化难题。他分析道:“现有果农逐渐老去,年轻人不愿回乡、不懂种植,产业面临断层风险。”因此,他将“好种、好管”作为选育的核心目标。
站在脱毒温室里,看着组培瓶中嫩绿的砧木苗,郎平勇望向窗外挂满“红露”的果园,眼神坚毅地说道:“希望昭通苹果产量更高、品牌更响,果农收益更好。”这不仅是他的期望、昭通果农的追求,更是一位昭商扎根乡土、回馈家乡的赤诚初心。
履职担当:热心公益,参政议政促发展
作为昭通市工商联的常委以及昭阳区工商联的副主席,郎平勇始终围绕苹果产业认真履职,积极作为。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他带领团队深入重点乡镇,“送科技下乡、送新品到户”,积极开展种植人员培训工作。同时,他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中央政策,紧跟产业发展政策导向,推动政策红利落地。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郎平勇始终不忘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和团队坚持以产业扶持为主要公益路径,通过免费提供种苗、推广新技术、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技能,带动更多人走上苹果产业致富路。在捐资助学方面,他曾向苏家院镇双河小学、迤那小学各捐赠2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教育,践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作为昭阳区政协委员,郎平勇的提案也紧紧围绕苹果产业展开。他曾就低产果园改造、特色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提出专业建议,并依托院士工作站及专家资源,提前排查苹果生长中的新型病虫害,发现问题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协同市、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防治方案,有效控制褐斑病、黑心病等病害的蔓延,削弱了其对农户收益和产业安全的潜在威胁。
记者:马礼琼 陈忠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