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28 09:419月,秋意渐浓。沿G213国道驶入大关县靖安镇大耆老村,公路两旁,带有徽派建筑元素的楼房错落有致。石头、砖块铺就的入户小路,别具韵味;整洁的院坝周围,花卉、蔬菜与水果生机勃勃;广场亭廊下,老人们闲话家常,孩子们骑着自行车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回荡在广场上空。
“大耆老村满足了我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所有想象。村子里有整洁宽敞的路面、错落有致的房屋。河畔的风、庭院里的花,还有广场上的欢笑声,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大耆老村驻村第一书记钟熔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地说。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的大耆老村,还是另一番模样。“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走路两脚泥,环境差得很。”64岁的村民陈世忠回忆起过去,连连摇头。
2015年,大耆老村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启动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将村民沿G213国道两侧安置,紧扣“脱贫+宜居”双目标推进建设:一方面,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从源头上改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新居不仅实现厨卫入户,还同步配套建设污水管网与处理设施,彻底解决了污水排放难题。
2017年,1008户村民率先告别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搬入外观统一、配套齐全的新居。未搬迁的279户村民则通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新建住房,并严格遵循沿线选址、统一外观、厨卫入户、污水入网的标准,与搬迁户共享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便利。至此,大耆老村不仅彻底告别了脏乱差,还实现了全村住房从“破旧危”到“安全美”的整体跨越。
“变化不止体现在住房上。”大耆老村党总支书记蔡发吉补充道,“现在,家家户户住新房,污水进管网、垃圾有人清,整个村子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陈世忠家的两层小楼里,各种家具一应俱全。厨房明亮整洁,电磁炉、橱柜摆放有序;家里有了卫生间,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出门找旱厕”;客厅里,液晶电视摆在木柜上,瓷砖铺就的地面一尘不染。走到阳台驻足远眺,田野的秋景尽收眼底,清新的微风裹挟着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身心舒畅。
为解决垃圾无人清理的问题,村里从设施建设和制度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修建了7个垃圾池、配置44个垃圾箱,实现垃圾收集全覆盖,还设置了65个公益性岗位,确保公共区域有专人打扫卫生、清理垃圾;通过村规民约明确“房前屋后卫生自管”,常态化开展操家理务培训,手把手教村民整理庭院、分类垃圾。如今,“公共区域有人扫、自家院落自己管”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房屋焕新颜,环境展新貌。大耆老村以产业为笔,在广袤田野上绘就增收致富的新图景。依托肥沃的土地,大耆老村锚定“高原特色农业”方向,围绕“稳就业、促增收”构建起多元协同的产业体系:1000多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各类药材长势喜人;1400多亩辣椒基地中,翠绿的枝叶间缀满果实;250多亩土地上建起500多个蔬菜大棚,常年供应新鲜果蔬;300多亩烤烟田里,成片的烟叶随风起伏。各类产业齐头并进、多点开花,为村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筑牢了根基,也让曾经“守着土地愁增收”的村庄,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兴村的致富路。
当下,正值1400多亩辣椒的采收旺季,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景象。村民胡大珍正和同伴一起除草,她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从今年3月开始,我在合作社种辣椒,栽完苗后,负责后续的管护和除草工作,现在采收季又来帮忙。大半年下来,光务工就挣了七八千元。在家门口干活,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外出打工舒心多啦!”
在村里的辣椒收购点,合作社负责人蔡发品一边指挥装车一边记录。“合作社种了500多亩辣椒,还带动100多户农户种了300多亩。今年预估总产值200多万元,光给村民发工资就要80多万元。”他指着装满辣椒的货车说,这些辣椒由公司以每斤1.2元的价格保底收购,统一销售,村民不用愁销路。
为给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村里还培育了2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整合技术、种苗、销售等资源,以“保底收购”打消农户顾虑。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将分散的土地整合为连片的产业基地。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自2023年起,全村特色产业每年带动就近就业约3万人次,年发放务工工资超过300万元,让曾经“守着土地没盼头”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民生保障也同步升级。走进村卫生室,3名村民正在输液,村医刘正辉正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医疗专业知识。“我容易感冒,还好村里有卫生室,不用再跑到镇上去了。”正在输液的村民耿建能说。刘正辉介绍,她自2008年起就在村卫生室工作,目前共有3名村医,可提供临床诊疗、健康保健、公共卫生、防疫接种等服务。
不仅看病难题得到解决,孩子上学的奔波也成了历史。村里建有1所公办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和1所小学。幼儿园配备专用校车接送学生,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学生可申请住校。如今,每天清晨,校车的喇叭声和校园里的读书声,交织成村里最动听的旋律。
此外,村里还把“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做实做细。因大耆老村老年人较多,村里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为老人理发、测血压,陪他们聊天解闷,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照料。大耆老村监委会主任耿立山说:“我们对‘一老一小’实行分档管理,定期上门走访,通过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并做好情感疏导。”
为筑牢基层和谐根基,大耆老村积极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实行网格化管理,按居住区域将5—15户划分为一个网格。网格员每周定期入户走访,逐户了解村民诉求,排查矛盾纠纷与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当场解决,确保矛盾不出村。”耿立山说。
傍晚时分,村口的广场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在健身器材区活动筋骨。随着广场舞音乐响起,不少村民自发组队跳起舞来,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
广场旁的村史馆里,一辆老旧的木质马车静静陈列,车身的划痕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旁边的展板上,两组照片对比鲜明:一边是泥泞的土路、破旧的土坯房;一边是整洁的道路、崭新的民居。每一张照片,都是大耆老村10年变迁的生动见证。
“‘千万工程’不只是简单的盖房、修路,而是要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大耆老村党总支书记蔡发吉说,“下一步,村里计划发展乡村旅游,把大耆老村建设成康养旅游特色村,吸引更多人来这里游玩,也让村民的幸福指数再上新台阶。”
夕阳西下,余晖将白墙灰瓦的民居染上暖金色,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大耆老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千万工程”绘就的幸福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通讯员:陈绍金 何桂花 朱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