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22 09:50一起持续18年的林权纠纷,涉及彝良县小草坝镇8个村民小组457户1500余名群众的切身利益,矛盾层层叠加——合同争议、管理矛盾与权属纠纷交织,曾让各方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历时两个多月,彝良县小草坝林权纠纷这起“信访积案”迎来了群众主动“弃诉罢访”的圆满结局。彝良县是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的?答案在于坚持法治化、精细化、长效化的“三化”实践。
法治破局:解开合同“死结”
“以前,看着家门口山上的竹笋被别人采走,心里憋屈啊!”小草坝镇大雄村庙坡村民小组长李龙全道出了多年的心结。这起纠纷的核心问题源于2007年起小草坝乡林场与5个承包方签订的林地承包合同,村民普遍质疑其合法性与合规性。由县级领导牵头成立的工作专班抽丝剥茧,组织司法、林草、信访骨干对5份合同进行了“穿透式”审查,最终确认其缺乏政策法律依据。“光说合同无效不行,得依法依理,让大家心服口服。”工作专班负责人说,他们组织林场、承包方和村民代表进行了多次座谈,既讲清楚法律规定,也倾听承包方关于前期投入的诉求。最终,在今年6月12日,双方自愿签订《解除合同协议》,村民同意给予承包方合理补偿。这份“依法解除+合理补偿”的方案,从源头上消除了利益冲突的“导火索”。
民主协商:重建采笋“公平秤”
合同解除后,承包方禁止村民进入林地的做法也随之终止。但如何实现公平有序的管理?“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工作专班把决定权交给了村民,通过召集8个村民小组反复协商,最终共同制定了《林地资源利用管理方案》,确立了“群众自主参与、集体统一监管”的新机制。更让李龙全和村民们高兴的是,大家自主推选代表组建了护林队。“现在到了采笋季,我们都按约定章程来,时间、范围清清楚楚,既保护了竹林,又能让家家户户公平采笋、增加收入。”据统计,《林地资源利用管理方案》的实施让每户村民年均增收3200元。
精细确权:抚平历史“旧伤痕”
村民曾要求撤销彝良县政府2009年颁发给小草坝乡林场的林权证,并申请重新确权,甚至提起了行政复议。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工作专班坚持“政策为基、释法明理”的原则,一方面查阅大量历史档案并现场核查,确认原林权证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创新采用“分层宣讲”方式,用村民听得懂的“土话”讲清楚“权属依法定”与“经营收益归群众”的区别,强调林权证不能随意更改,林权虽归林场所有,但竹林的实际经营收益应切实惠及群众。通过把老档案、新政策摊开讲明白,工作专班成功解开了李龙全和村民们心头的“疙瘩”,他们也主动撤回了行政复议申请。
从“避而不谈”到“拉家常”:信任之桥的搭建
“刚开始,面对工作专班的到来,有些乡亲连门都不愿意开。”工作组成员回忆道。然而,随着工作过程始终保持公开透明、处置公正,大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后来我们再去,乡亲们老远就招呼我们‘来家里坐坐,喝杯茶!’”从最初的抵触回避,到后期的热情相邀,态度转变的背后,是乡亲们对基层治理方式创新的认可,更是满意度与信任感的双重提升。历时18年的纠纷成功化解,不仅取得了“零异议”的圆满结果,还形成了“纠纷排查—法治诊断—协商化解—跟踪回访”的闭环工作方法。它启示我们:高位推动是前提,坚守法治是关键,而让群众在矛盾化解全过程中“唱主角”,则是实现“事心双解”、促进乡村和谐的核心密码。彝良县以法治化、精细化、长效化的“三化”模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了一份饱含温度与智慧的生动答卷。
彝良县委政法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