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19 09:57在巧家县炉房乡噜布村,与玄武岩伴生的自然铜,孕育出一项传承600年的手工技艺——炉房斑铜。这项以“天然成斑、不事雕琢”为核心魅力的金属工艺,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正在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生。
铜与火的对话
工艺里的自然灵性
炉房斑铜的灵魂,藏在原料与手艺的共生中。其原料取自噜布村特有的自然铜,经匠人手工完成熬铜、锻打、淬火、塑形、敲打、焊接等数十道工序,最终在器物表面催生出独一无二的斑纹。
这种斑纹的形成堪称奇迹:每一次锻打都使金属肌理发生微妙的变化,每一次高温氧化都让纹路自然晕染,全程无刻意雕琢,却成就了机器无法复制的灵性之美。斑铜分生斑与熟斑:生斑取自天然高纯度铜矿,因原料稀缺而尤为珍贵;熟斑经熔铸加工,更适宜制作实用器皿。但无论生斑还是熟斑,都需经过上万次的反复敲打,正如炉房斑铜第14代传人高顺堂所说:“用不烂、摔不坏,慢慢敲、才成器。”
家族接力
从谋生手艺到文化符号
这项手艺的传承,凝结着高氏家族15代人的坚守,历经60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早年,高顺堂一家只是噜布村的普通农户,农闲时靠祖传技艺制作铜盆、吊锅等补贴家用,一年收入仅两万元。如今,他们已在炉房乡集镇上建起手工作坊,并创立了巧家县盛世斑铜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年收入可达30万元。
传承的接力棒正传递至下一代人手中。高顺堂的4个儿子均学艺有成,是炉房斑铜第15代传人。其中,高远统从2017年起就专职从事斑铜制作,还通过直播展示制作过程:“一个成品需敲打上万次,粉丝们都觉得很震撼。我们的产品十分厚实,不但实用,还具有收藏价值。”从谋生手艺到文化符号,高家人的世代坚守让斑铜走出了深山。
破局与新生
从断层危机到多元绽放
曾几何时,这门依赖经验传承的手工技艺,一度面临传承断层、产品单一与市场萎缩的困境。转机出现在2015年,炉房斑铜被列入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加快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步伐,加之“国潮”兴起与文旅融合的推动,炉房斑铜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
破局的关键在于创新。产品方面,炉房斑铜突破传统摆设的局限,不断向茶具、酒器、文具等实用领域延伸,还尝试斑铜嵌银、轻奢联名、艺术雕塑等高端路线,逐步打开了收藏市场。产业层面则积极探索新路径:通过积极申请非遗专项资金、引入文创投资,推动斑铜产业园区建设;计划打造“斑铜文化体验馆”,结合旅游线路让游客亲身体验锻打、淬火等工艺;传承人持续创新,将斑铜元素融入家居装饰与服装配饰,开拓更多可能性。
“我们正在挖掘斑铜的历史与传承故事,并通过培训提升传承人技术水平,着力打造产业品牌。”炉房乡宣传委员王俊说,下一步,炉房乡将以斑铜工坊、文旅体验和文创周边为重要抓手,推动非遗产业化,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深山里的技艺。
展望未来
让斑铜的光芒点亮生活
回首600年,炉房斑铜的每一道斑纹都是时光与匠心的印记;展望未来,它仍将在守正与创新中稳步前行。高氏家族既延续手工初心,也不断拥抱市场,让这些承载岁月荣光的斑铜记忆,成为当下生活中可感、可触、可用的美好存在。
正如那些在锤打中自然浮现的斑纹,炉房斑铜的未来,正在坚守与突破的每一次碰撞中呈现在人们眼前。
通讯员: 谭昌国 文廷菊 单 楠 李仁念 叶春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