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人文 | 巧家县历史名人熊翔: 弹痕铭忠魂 热血铸丰碑

 2025-09-19 09:5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巧家这片灵秀之地哺育了一位被人们永远铭记的抗日英雄——熊翔。他是滇军将士中铮铮铁骨的硬汉,是台儿庄战役中九死一生的幸存英雄,更是以满身弹痕与不屈气节书写家国大义的巧家骄子。

近日,笔者借助翔实的史料记载与熊翔后人的深情讲述,得以探寻这位抗日英雄的生命足迹,熊翔的形象也由此从历史的尘埃中越发清晰。

寒门子弟的从军路

从“武术能手”到“讲武堂精英”

关于熊翔的出生年份,史料与其家人的记忆存在1904年与1905年两种说法,但无论哪种,都指向他贫苦却坚韧的早年岁月。熊翔出生于巧家县城的一个木工家庭,原名熊自强,字凤皋。命运的转折,始于他对武术的热爱和对家国的牵挂。

年少时的熊翔,不仅写得一手清秀有力的书法,还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武艺。投身滇军后,他的军事天赋很快崭露头角:在全军枪械格斗比赛中,他力压众人夺得第一。凭借这份过硬实力,他被推荐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九期深造。这座培养了无数滇军将领的学府,让他从“武术能手”成长为一名懂战术、严治军的军人。

据《巧家县志》记载,熊翔任区队长时,“治军严明,刚正清廉,与士卒同甘苦”。在士兵眼中,这位长官没有架子,训练时常常冲在最前面,吃饭时与大家同坐一桌。平易近人的作风,为他后来率部冲锋埋下了伏笔。

台儿庄的生死时刻

500人拼至最后,他带伤报信守战局

1938年春,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奉命开赴徐州,参加台儿庄会战。时任183师541旅1081团尹国华营副营长的熊翔,随部队奔赴前线。

4月22日,尹国华营作为先头部队抵达陈瓦房,迎面遇上的是配备坦克和重炮的3000余名日军——兵力是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的6倍。“没有退路,只能死战!”全营500余名将士抱着必死决心,与日军展开血战,数次击退他们的进攻。子弹打光了,他们就端起刺刀拼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逐屋争夺,死战不退。营长尹国华倒下了,士兵们接着往前冲;战友牺牲了,活着的人毫不畏惧死亡,继续战斗。

熊翔在激战中身中数枪,腿部及身躯多处被弹片击中,鲜血浸透了军装。在日军攻势稍弱的间隙,他强忍重伤率余部突围,却遭遇日军伏击。白刃战中,身边的战友相继倒下,最终只有他与士兵陈明亮带伤成功脱险。

“爷爷被炮弹震飞后,掉进了一个浮土坑里,昏迷到半夜才醒。”孙子熊硕从父辈口中得知,熊翔醒来时,四周一片死寂,借着月光,他辨认出部队方向,忍着枪伤的剧痛,以麦丛为掩护,滚爬几公里后,终于抵达183师驻扎地——东庄报告战斗情况。得益于他带回来的一手情报,师部首长及时调整部署,从而稳住了战局。而他体内的那枚弹片,从此与他相伴,直至1969年去世,X光片上那道清晰的亮痕,成为他浴血奋战的最好证明。

伤口愈合后,熊翔升任团长,率部参加江西高安战役,再次负伤。一次次冲锋,一道道伤疤,刻下的是一位军人以身许国的铮铮誓言。

脱下军装后的坚守

从“上校附员”到“街头写联人”

1949年,熊翔参加了云南起义,后任云南人民临时军政委员会秘书处上校附员。1953年复员后,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巧家县城,脱去军装,回归平凡生活。

“爷爷复员后,从昆明背着包袱、挑着箩筐,徒步返回巧家。他通过做小本经营、手工匠维持生计,曾专门为城里的豆花饭店帮工挑水。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他还挑水沿街叫卖。由于写得一手好字,每逢过年,他就支起一张桌子,免费给街坊邻居写春联。”回忆起父辈的讲述,熊硕不禁陷入了沉思。

“我的爷爷不仅是一位作战勇猛、身先士卒的英雄,还是一个正直刚烈、有着青年血性的好标杆。能有这样的爷爷,我感到很骄傲。”熊硕说,爷爷从不提及往日的战功,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百姓。

从血战沙场的勇士,到为生计忙碌的饭店帮工,身份虽然变了,但熊翔骨子里的“刚正”却从未改变。老街坊们都说他为人正直,从不占小便宜;后辈们也记得,他常教育子女“做人要顶天立地”。这份融于血脉的气节,比任何勋章都要珍贵。

记忆的传承

一张老照片,一段不能忘的历史

“10岁那年,爸爸整理爷爷奶奶的遗物时,一张老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就是从这时起,我才知道原来爷爷是位英雄。”熊硕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父亲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的熊翔身着军装,虽面带倦容,眼神却依旧坚定。这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是熊翔在台儿庄负伤,于后方医院治疗一个多月后勉强能行动时留下的。照片背后,还有他亲笔写下的战地心声。

后来,熊硕通过父辈的讲述、老街坊的回忆,查阅《巧家县志(1997年版)》《中国共产党巧家县历史(第一卷)》《昭通人物志》等史料,并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查阅档案,才逐渐了解爷爷的一生。他珍藏着爷爷奶奶的结婚证,保留着爷爷与家人的合影——照片里的爷爷身姿挺拔,眉宇间沉淀着烽火岁月的沧桑。

熊硕说:“爷爷的事迹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把苦难与荣光刻进心底,让担当与勇气融入血脉,在砥砺前行中勇挑重担,用实干与汗水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爷爷的故事,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铭记的。”熊硕给晚辈们讲起台儿庄战役、讲起爷爷身上的弹痕时,总会语重心长地叮嘱道,“这些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祖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记住他们,就是守护我们的根。”


通讯员: 张顺富 陈运红 刘 宏 文/图

一审:何田田  一校:张顺富  二审:聂学虎
二校:王文富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何田田  一校:张顺富  二审:聂学虎
二校:王文富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