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人文丨鲁甸核桃糖:甜蜜的文化韵律

 2025-09-14 09: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核桃似脑怪模样,外壳硬实内坚强,相携麦芽两熬制,夏秋成果冬成糖。”在鲁甸人制作核桃糖的悠久历史中,这句广为流传的民间顺口溜,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不仅道出了制糖人对这门手艺的珍视,还承载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工艺    乡土智慧的时光魔法

核桃糖的制作工艺,是鲁甸乡土智慧最生动的体现。在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岁月里,村民们凭借着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代代相传的技艺,与时间巧妙博弈,将易腐的食材转化为能跨越季节的珍馐。“三蒸六晒选核桃,铜锅银铲熬蔗糖,火似游丝糖如蜜,翻搅千次始成霜”是历代制糖人熬糖的不二要诀。

制糖技术娴熟的张二叔谈起制作过程,嘴角总会不自觉地上扬,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得意。他说:“制作核桃糖就像是一场与时间的深情对话。每天清晨,我都要把积攒了整个秋天的核桃仁小心翼翼地摊在簸箕里,借冬日暖阳反复翻晒,直到每颗果仁都变得如琥珀般透亮。”

熬糖讲究“看火色”,这是一门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技艺,全凭经验与直觉。火候的掌控至关重要,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嫩。琥珀色的糖液在锅中沸腾,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得黏稠。初沸时如鱼眼,接着如蟹眼,最终达到“滴水成珠”的境界。待糖浆达到完美的状态后,加入炒得香气四溢的核桃仁,然后快速用木勺翻搅,让每一颗果仁都均匀地裹上甜蜜的外衣。二者融合后,将这滚烫的混合物倒入刷好油的模具中,趁热塑形、切块。

这一过程如同为糖块注入灵魂,使成品既保留脆感,又有焦糖的绵密。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手艺人年复一年的执着坚守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每一块核桃糖里,都藏着手艺人手心的温度,承载着他们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热爱。当人们品尝核桃糖时,不仅能感受到甜美的滋味,还能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

文化记忆    舌尖上的家族史

核桃糖不仅是果仁的醇厚与糖的甘甜交织而成的味觉结晶,还像是一部可以用舌尖阅读的家族史。每一粒核桃的沟壑中,都镌刻着某个年代的集体记忆。当齿尖咬碎糖衣的瞬间,清脆的碎裂声宛如风铃荡起层层甜蜜的回响,让味蕾瞬间绽放,仿佛时光倒流,将人们带回到那些温馨的往昔。

核桃因酷似人脑,被赋予“益智”的吉祥寓意。《神农本草经》认为核桃“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详细记载了它有润血脉、黑须发的功效。在鲁甸,老人们常会在开学前夜给孙儿枕边放上两颗核桃,希望“吃啥补啥”的朴素信念能让孩子变得聪明。这种源于生活观察的智慧,在现代营养学领域得到了证实。核桃堪称自然界的营养浓缩体,每100克核桃仁中含有14.9克优质蛋白质、65.5克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E(43.21毫克)、锌(2.17毫克)、硒(4.62微克)等抗氧化成分。这些营养物质协同作用,如同一个配合默契的交响乐团,在人体内演奏着健康的乐章。

现代食品化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核桃糖的制作奥秘。高温熬煮促使蔗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类黑精等抗氧化物质;核桃蛋白在热力作用下部分水解成游离氨基酸,更易于人体吸收;而糖的结晶过程则形成了稳定的微观结构。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核桃糖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脂,维生素E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钙、铁、磷等矿物质则共同守护人体骨骼健康与造血功能。

在鲁甸县的部分山区,至今仍保留着“冬至吃核桃糖”的习俗,老人们坚信这份甜蜜能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这种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营养学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令人不禁感叹先人的智慧与大自然的神奇。

日常仪式    平凡生活的诗意注解

在鲁甸的美食中,核桃糖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既是日常的零食,又是节庆的珍品;既可以随手从糖罐里取食,又能装点节日的果盘。在喜庆的婚宴上,核桃糖常与红枣、桂圆组成“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承载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在迎亲的轿子或马车上,它与花生、糖果一起被撒向新娘,象征甜蜜新生活的开始。

这种日常与仪式的完美融合,使核桃糖成为人们平凡生活中最动人的诗意注解。正如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中写的那样:“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核桃糖正是这一饮食哲学的生动体现,它不追求珍馐的奢华,不标榜养生的玄妙,只是以最朴素的方式,在时光流转中为每个时代的人们提供触手可及的甜蜜,成为许多人生命乐章中温暖而恒久的音符。

当我们在忙碌的间隙含住一块核桃糖,凝固的时光仿佛在舌尖渐渐融化,让人暂时忘却现实的喧嚣,重新触摸到岁月深处那个简单而纯粹的自己。鲁甸核桃糖,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承、一份情感的寄托,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通讯员:牛文炬

一审:谭泽涛  一校:牛文炬  二审:聂学虎
二校:王文富 周万琴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谭泽涛  一校:牛文炬  二审:聂学虎
二校:王文富 周万琴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