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人文丨土墙房:镌刻在时光里的乡村记忆

 2025-09-12 10:5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几个月前,笔者进山探寻风土人情。行至一片青翠的稻田边,不经意间,3间被遗弃的老土墙房映入眼帘。走近细看,房屋大门已损毁,屋顶小青瓦零星滑落,墙体却依旧完好。在空旷寂静的半山腰,这处毫无烟火气息的土墙房尽显孤零与沧桑,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土墙房:先辈的栖居智慧

土墙房,是先辈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孩提时,笔者家中便修建过一间土墙房,用作堆放柴火、农具及草木灰等杂物。所谓土墙,即用泥土夯筑而成的墙体,土墙房便是以其为主体建造的房屋。土墙房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修建土墙房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就地取材,因此建设成本低廉,且具备冬暖夏凉的特点。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土墙房在农村颇为常见。45年前,笔者曾目睹邻居家修建土墙房。彼时,由于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物资匮乏,邻居家修建了取材方便、造价低廉的土墙房。

建造:众人齐心的协作之歌

修筑土墙房需10多人密切配合。大师傅肩负重任,负责把控墙板架设、墙体垂直度、墙体转角处内外墙板差值、门窗尺寸及墙顶分水坡面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参数。其他人则分工明确,负责挖土、运土、筑坯、打光面,以及后期的上梁、安檩、钉椽、盖瓦等屋架工作。

负责技术的大师傅会先在平整的地基上,借助弯尺(90度的角尺)、三尺片(1米长的自制竹质尺子,刻有寸长、尺长刻度)、细绳和小木桩等工具进行定点定位,以确定房屋朝向、开间尺寸及大门位置与宽度等,这一工序俗称“放线”。线放好后,便开始架设第一板墙板。一副墙板由可互换使用的内墙板和外墙板组成,长1.5米至2米,高约0.5米。墙体厚度则依据土质和总高度而定,一般在0.3米到0.5米之间。

第一板墙板架设好后,将黏性较好的黄泥巴倒入墙板中,由2—3名年轻力壮者手执木质墙槌,用力将墙板中的黄泥筑紧、夯实,俗称“舂墙”。舂墙是修建土墙房最艰苦的环节,常常需要多人轮流操作。每完成一板,师傅便取下墙板,紧贴已舂筑好的墙体架设下一板。如此循环,完成一圈后便向上舂筑第二层,直至墙体达到预设高度。

为提升墙体的整体连接性和强度,在板与板之间的接头处、墙体转角处等部位,会加入麦秆、稻草或竹篾等,这如同现代建房中铺设钢筋,起到加固作用,是先辈们通过实践摸索总结出的“土经验”。

当墙体舂筑到一定长度或高度后,需对墙体表面进行打磨处理,俗称“打光面”。此工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用黄泥巴填补坑窝和堵塞支撑墙板的横担孔;二是用小木板反复拍打墙面,尤其是板与板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连接处。通过打光面,墙体变得更加平整、光滑、结实,还能进一步提升板与板、上下层之间的黏合度。

墙体完成后,需自然风干一段时间,随后开始盖房。农村人讲究“吉时”上主梁,主梁安放好后,按照间隔尺寸安装檩子,接着在檩子上钉牢或捆扎固定好椽条,最后盖屋面。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盖小青瓦,条件差的则用麦秆、稻草或山茅草盖顶。屋面盖好后,一处崭新的土墙房便大功告成。尽管只是土墙房,但在那个年代,主人家也会激动不已、满心欢喜。

兴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土墙房具有保温性能好、取材方便、生态环保、造价低廉等优点,但也存在强度低、易裂缝、怕雨水、防震抗震等级差等缺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墙房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盛及衰的过程,最终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土墙房逐渐被砖瓦房、小楼房所取代。21世纪初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期,更是出现了一次大面积消除农村自建土墙房的行动。参与过脱贫攻坚工作的人都知道,在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有“四看”顺口溜:“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住房安全性是判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重要条件之一,用于居住的土墙房基本被认定为不安全住房的,需重建或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贫困户建房补助资金重新修建砖混结构的安全稳定住房,其他困难群众则通过“危房改造”等项目的补助资金进行住房改造。

根据“一户一宅”和“建新拆旧”的政策要求,凡在原有宅基地以外修建住房的,待新房建成后都需拆除原有宅基地上的危房,并将其恢复成耕地。因此,在脱贫攻坚时期,大量农村自建的老土墙房被拆除。如今,只有在边远山区,极少数相对安全且仅用于存放农具、肥料等物资的土墙房得以保留。

传承:土建筑的文化之光

如今,农村自建的老土墙房已成为历史时空中的印记,如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但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受到保护、具有研究价值的“土建筑”并未消失。西北地区的“穴居式”窑洞,便是“以土成墙”的典范。不过,窑洞与南方的土墙房在建筑结构上有本质区别,前者掘土成室,后者垒土为墙。

“穴居式”窑洞不仅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还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和建筑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延安杨家岭窑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福建省龙岩市的永定客家土楼闻名中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城墙(部分为土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垣,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墙,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会泽县的毛家村土坝,被誉为“亚洲第一土坝”……

记忆中,笔者家那间用于堆放柴火、农具和农家肥的土墙房,历经10余年风霜雪雨,墙体开裂、摇摇欲坠。为保障家人生命安全,父亲毅然将其拆除。每次回到老家,40多年前那间老土墙房的模样总会浮现在眼前。因此,当笔者在高山里、田野边偶然看见那种孤零零的老土墙房时,就像见到一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心中顿时涌起一股莫名的怀念和浓浓的乡愁,久久挥之不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土墙房跨越地域与时代,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兴盛于唐朝,延续至20世纪末,最终在21世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在水富市的乡村,几乎很难见到有人居住的土墙房。那些曾经低矮、潮湿、简陋的土墙房早已破茧成蝶,变成了一栋栋高大、漂亮、整洁、舒适的小楼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广袤乡村的绿水青山间,成为新时代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通讯员:杨长亲

一审:杜恩亮  一校:杨长亲  二审:张 帆
二校:王文富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杜恩亮  一校:杨长亲  二审:张 帆
二校:王文富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