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假日生活|纳支寨:在山野与文化间找到振兴答案

 2025-09-12 10:21  来源:昭通新闻网

“截至8月初,今年我们已经接待了2万名游客!今年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我们没有举办大型火把节。如果举办大型火把节,仅那几天我们就能迎来五六万名游客!”纳支寨“乡村CEO”林一帆略带遗憾地介绍道。

近日,笔者走进镇雄县果珠彝族乡高坡村纳支寨村民小组,只见青瓦白墙的彝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与郁郁葱葱的绿色生态田园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令人沉醉其中。谁能想到,这个充满魅力的村寨,往昔竟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纳支寨,这个仅有83户323人的彝族村寨,在党的领导下,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成为宜居宜业的“风景区”,吸引着八方来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民族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赤水河畔一颗耀眼的明珠。

“2016年以前,纳支寨不通公路,到处都是泥巴路,水桶鞋是村民们出行的必需品,就连赶场的时候都离不开。周围的人一看到水桶鞋,就能认出是纳支寨的人。村民们常年背煤砍柴、犁地耕田,辛苦一年种出的庄稼却不够吃。”镇雄县群雄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国勇回忆往昔,感慨万千,“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贫困,单身汉特别多,30岁以下的有二三十个,40岁以上的也有一二十个。周围村寨的人一提到纳支寨就摇头,都说这里太穷、地势不好,不愿把女儿嫁过来。”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纳支寨迎来了发展的宝贵机遇。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纳支寨整合“百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资金1300万元,全面启动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对住房风貌进行统一改造,新建宽敞的文化活动广场,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垃圾处理等民生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冲锋在前;村民积极响应,纷纷投工投劳,踊跃参与家乡建设。随着这些工程的相继完工,纳支寨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3月,纳支寨村民达成共识,将各户土地(含荒山)托管给集体,成立了镇雄县群雄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体村民均成为合作社社员,并共同制定了“343”效益分红制度,即村民土地入股占30%、人口占40%、合作社留存30%。此后,合作社整合产业资金、涉农资金及农户筹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游客来到这里,白天可以爬山、垂钓、游泳,享受自然风光;晚上可以参加打跳,品尝原生态有机美食,深度体验彝族文化,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徐国勇介绍说。

如今的纳支寨,拥有500余亩方竹种植基地、3个鲟鱼养殖鱼塘、1个大型自动化蛋鸡养殖场、1个林下跑山鸡养殖场、1个功能齐全的游客接待中心、50间舒适民宿,以及活动广场、露营基地、观景台、山顶凉亭等设施。这些资源相互融合,形成了集生态养殖、农庄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让纳支寨焕发出勃勃生机,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村民徐国相看到来村寨避暑的游客日益增多,便灵机一动,将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交由游客接待中心统一管理。他笑着说:“真没想到我们这个小山村也能发展旅游。光是这一个多月,我家民宿就净赚2000多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自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以来,纳支寨不断创新业态,设立了旅拍中心、围炉煮茶区、露天泳池、彝歌汇KTV、棋牌室、垂钓中心以及纳支生态农庄等,全方位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提供周到服务。

经过多年发展,纳支寨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2021年至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6万元增至11.1万元;村民分红从22.4万元增至52.2万元,稳步迈向共同富裕。

谈及纳支寨未来的发展规划,林一帆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的发展分两步走。第一步,重点打造以彝族文化为特色的避暑旅游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第二步,待避暑旅游产品成熟并具备市场知名度后,顺势发展康养产业,朝着健康生活、旅居度假、医养结合的方向稳步迈进。”


通讯员:碎金 张波 文/图

一审:罗 丹  一校:碎 金  二审:马 丽
二校:龙 萍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罗 丹  一校:碎 金  二审:马 丽
二校:龙 萍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假日生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