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06 10:38晨光微曦时分,乌蒙山深处的薄雾还未散尽。5:40,杨胜义已经整装待发。这个年过半百的邮递员,将洗得泛白的邮包稳稳绑在摩托车后座,墨绿色的身影随即消失在蜿蜒的山路尽头。这样的清晨,他已经坚持了6000多个日夜。
在绥江县,有一条特殊的“绿色动脉”——杨胜义负责的乡邮之路。这条贯穿农业、大沙、互助3个行政村的邮路,总长近200公里,服务着上万名村民。“多年行走在大山里,家家户户的情况我都很熟悉,每次投递,我都会提前计划好投递路线。”杨胜义说。
“十三弯”是这条邮路上最险要的关口。十三个连续急转弯如同巨蟒盘踞,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深渊。2021年寒冬,杨胜义在这里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次送包裹时下着大雪,车轮突然打滑,人车瞬间滑向悬崖。千钧一发之际,我抱住崖边一棵大树才幸免于难。” 杨胜义回忆道。
“向伯,今天的《人民日报》!”杨胜义跨过门槛,熟练地将报纸放在老人惯常阅读的藤椅边。就在他骑车掉头的时候,看见老人正翻阅着报纸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好,这下村里的发展要加快了!”这份薄薄的报纸竟有这么重的分量?杨胜义忽然觉得,肩上沉甸甸的不仅是邮包。
杨胜义从邮包侧袋掏出一个小本子:“李叔家的菜种,何叔家的食盐、曾老师的户口簿……”密密麻麻的清单一页又一页,笔迹从工整到潦草,记录着村民们的信任。返程时,他的摩托车总会多出几筐土鸡蛋、几块腊肉、几罐野蜂蜜,村民托他入城销售。摩托车后座压得咯吱响,却从未洒过半滴蜜。
2015年夏天的那个雨天,成为这条邮路上最悲壮的注脚。为送高考录取通知书,杨胜义在抢修抛锚摩托时,食指被链条生生绞断。鲜血喷溅在油箱上,他撕下衬衫下摆扎紧伤口,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几里山路。当满身泥泞的他出现在学生家门口时,那家人看到的是一封滴血未沾的通知书,和邮递员苍白却释然的笑容。“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录取通知书不能有任何闪失,一定要第一时间亲自送到学生手中。”杨胜义说。
“不疼是假话。”后来在县医院,医生看着锯齿形的伤口直摇头,杨胜义回答医生,但他惦记的是车筐里还没送完的包裹。如今,这个残缺的食指成了他最特别的“诚信印章”。
电脑显示屏映着全国各地订单,曾经需要人背马驮出山的草果、李子、蜂蜜等农特产品,现在通过他搭建的电商店铺直达全国各地。在乡村振兴中,杨胜义利用跑乡村邮路获取信息多的优势,带头组织100余户村民种植草果、“半边红”李子,实现户均增收3万余元。为了帮助山里村民增收,杨胜义还主动学起了电商知识,帮助10多位村民开起了网店。
返程的月亮爬上乌蒙山巅,摩托车的灯光像一把银梭,编织着山野的夜晚,杨胜义完成了一天的里程,摩托车后视镜里,远处的农家灯火次第点亮,恍如洒落山间的星辰。17年,骑行18万公里,摩托车骑坏3辆,穿破60双鞋,但杨胜义那份写在入职申请上的承诺从未改变:“邮件到我手里,一定准时送达!”
记者:周燕 通讯员:杨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