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05 09:47大关县的青山翠谷间,欧贤芹正为每一根筇竹注入新的生命。2019年,这位都市白领毅然放下优渥生活,回到木杆镇创立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她的眼中,筇竹不仅是原材料,更是承载着乡亲们希望的绿色瑰宝。
品质为本 以工匠精神守护筇竹之魂
“宁可少做一件,绝不做坏一件。”这是欧贤芹常挂嘴边的话。公司建立起严苛的品质管控体系:原料只选3—4年生优质筇竹,静置熟化至少6个月,每件产品必经16道工序。在蒸煮车间,老师傅们掌握着代代相传的火候秘诀;在打磨工位,女工们会为一个微小毛刺反复修整。
如今,从书房雅致的竹制文具到客厅大气的筇竹家具,公司开发的4大系列100余款产品正走进千家万户,客户满意度高达98%,这些数字背后,是欧贤芹用诚信铸就的品质丰碑。
信义为先 用行动诠释一诺千金
2020年7月,公司迎来成立后的首个大单:一位贵州客户订购了4张餐桌、32张椅子和6个博古架。彼时,厂里仅有5名工人,技术也不够成熟,面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经验匮乏的多重困境。为了履行承诺,她不惜高薪聘请曾来厂里指导的师傅,带领团队边学边做。6人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一批做工精良、质量上乘的产品准时交付到客户手中。这份坚守换来的是客户“超预期”的评价。
“为了做好这一单,确实下了血本。”欧贤芹回忆道。这份对诚信的坚守,不仅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更为公司积累了良好口碑,成为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此后,越来越多的客户慕名而来,信赖并选择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
惠民为要 让诚信之光照亮共富之路
清晨,细沙村的何仕奎已在竹林忙碌,他一年卖竹子的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曾经无人问津的“烧火棍”,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棒”。自创立以来,公司累计向竹农收购竹材300余万根,仅2024年公司收购竹材的金额就达359万元。
在残疾人扶贫车间,何万平正娴熟地打磨竹制杯垫。因意外腿伤至残后,他一度绝望,如今月收入有4000元。“非常感谢欧总,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何万平感激地说。
公司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众多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2024年,公司年产值达1900万元,用于支付员工及临时务工人员的工资达507万元。固定职工数量从建厂初期的5名,发展到如今的100余名。这些职工大多是大关本地的留守妇女、残疾人、老人,其中困难家庭占比超过一半。
这抹竹绿连接着山海,这颗诚心温暖着人间,这位女企业家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诚信,才是最长久的生意经。
记者:周燕 通讯员:朱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