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04 09:39在彝良县的商贸发展史上,一位来自浙江永嘉的商人用31年光阴书写了一段商业传奇。他就是将青春奉献给乌蒙山区的浙商陈建华。
从小摊位到商厦的商业蝶变
1993年,18岁的陈建华怀揣梦想,从东海之滨奔赴云贵高原。彼时,他的姐姐在彝良百货大楼二楼经营着小小摊位。姐弟俩以“蚂蚁搬家”般的勤勉,将“诚信经营、服务至上”的理念深深植入经营血脉:晨起搬运货物,他们是力夫;深夜盘点商品,他们是会计;接到送货需求,又变身送货员。这种“全能型”服务模式在彝良商界独树一帜,为日后的商业扩张埋下伏笔。
2004年的国企改制大潮中,陈建华敏锐捕捉到转型机遇。面对彝良百货大楼的改革契机,他果断联合商会力量,一举拿下商场两层产权。“这不仅是经营场所的升级,更是商业梦想的跃迁。”站在崭新商厦前,陈建华难掩激动。2005年岁末,完成华丽蜕变的彝良百大超市正式亮相,9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里,一套包含“质量把控—微笑服务—售后保障”的完整体系开始运转。陈建华推出的“换位思考、先行赔付”机制,成为超市的金字招牌。
商道至简的诚信密码
“吃得亏,打得堆”——这句话被陈建华奉为经商圭臬。2001年,一位顾客购买了一个燃气灶,2003年燃气灶出现故障,免费维修过一次。2006年,因其使用不当,该燃气灶玻璃面板爆裂,顾客再次来到超市维修,然而燃气灶早已过了保修年限,陈建华了解情况后,联系了供货商,但这款燃气灶已经停产,没有能够匹配的玻璃面板。陈建华安慰顾客:“我给您退货!”陈建华的“商誉比黄金更珍贵”信念,让这次“吃亏”变成了最好的品牌广告。
2022年的奶制品账目风波更显陈建华的商业品格。在超市举行的每月例会上,财务部负责人汇报了一个特殊情况,一家奶制品供货商送来的对账单金额比超市入库金额少2.6万元。核查后发现确实是该供货商的送货员疏忽大意将送货单遗失,陈建华随即将2.6万元货款给了供货商。“商业是条环环相扣的链条,诚信就是最好的润滑剂。”这番言行让合作商们由衷赞叹。
三代传承的商界家风
陈氏家族的经商基因里,“诚信”二字重若千钧。陈建华父亲传授的“猪肉经营三原则”——不售病死肉、严把质量关、足斤足两,成为超市生鲜区的立身之本。有趣的是,老父亲还曾化身“神秘顾客”,千里迢迢从浙江赶来暗访,这番突击检查的结果让他欣慰:儿子的经营完全符合家族标准。
2024年春节的“巧克力事件”则彰显了他的服务温度。当发现超市收银员是刚来的实习生,工作中漏装了商品,陈建华快速锁定顾客信息,亲自驱车20公里送货上门。“商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次及时雨般的服务,再次为超市赢得口碑。
正是因为有陈建华在售前、售中、售后完善的服务体系,带领超市获评省级“诚信单位”,他用品质赢得了顾客的持久信赖。
反哺社会的赤子情怀
陈建华将企业成功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2020年,他资助胃癌患者李某全的子女完成学业;新冠疫情来袭时,10万元物资捐赠体现企业担当;从2008年捐赠200台收音机,到脱贫攻坚期间帮扶两个贫困村,公益足迹留在了彝良的山水间。
“他乡已成故乡。”陈建华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道出了31年坚守诚信的真谛。7500平方米的经营规模、130多个就业岗位、多项诚信企业荣誉,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位党员企业家对“商业向善”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他所说:“超市的生命力,来自党的好政策,源于顾客的每份信任。”
记者:周燕 通讯员:谭文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