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24 12:15近年来,盐津县始终把“一老一小”事业摆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保障民生、促进和谐、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着力点,努力绘就“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民族共融”的温暖图景,让灿烂的“夕阳红”与蓬勃的“朝阳红”交相辉映,打造一座充满温情的民族团结进步之城。
守好“夕阳红”,让各族老人共享幸福晚年。让各族老人安享晚年是衡量社会文明与民族团结温度的重要标尺。全县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普惠多元的养老服务网。“家门口”的幸福驿站:全县建成并投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28个、农村互助养老站(点)73个,这些站点不仅提供营养实惠的助餐服务,还配备康复理疗、阅览书画等多功能活动室。盐井镇水田新区七旬苗族杨奶奶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常客:“这里饭菜合口,老姊妹们说说笑笑,日子过得热闹,娃娃们在外地工作也安心!”健康守护零距离: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覆盖高龄、失能及留守老人,提供定期上门巡诊、健康管理、慢性病随访等服务。同时,依托乡村医疗机构,为老人开通就医绿色通道,每年组织免费体检,将健康关怀送到老人心坎上。家庭医生团队深入村寨,用不同的民族语言讲解保健知识,成为老人信赖的“健康守护人”。“银龄”生辉映晚霞:积极搭建平台,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发挥余热,参与社区治理,调解邻里矛盾;邀请老人讲述村寨历史、传授民族手工艺(如苗绣、芦笙、唢呐)、传唱民族歌谣等。这些措施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更让宝贵的民族文化在代际间鲜活传承。
护好“朝阳红”,共筑各族儿童成长乐园。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盐津县努力为各族儿童营造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确保每一株“小石榴”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托起“最柔软的群体”:提升改造城乡幼儿园设施,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并确保村级幼儿园(班)应设尽设。幼儿园课程巧妙融入民族元素,创设“民族大团结课堂”,借助民族儿歌、舞蹈、节日活动和民族英雄故事绘本等,在孩子心中早早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点亮课后“守护时光”:课后服务从课业辅导延伸至丰富多彩的兴趣培养,民族歌舞、书画、科技、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幼儿生活。盐津县尤其关注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台账,通过推行结对帮扶机制、建立亲情视频室、设立心理关爱驿站等举措,弥补亲情缺失,守护孩子们的心灵健康。“火塘夜校”润心田:利用村(社区)活动场所,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退休老干部等为留守的“一老一小”授课,内容涵盖科学育儿、亲子沟通、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等。这些夜校已成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传播先进理念、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阵地,助力各族家长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情暖“一家亲”,让“一老一小”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盐津县深入发掘并精心培育“一老一小”之间天然的情感纽带,使其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的独特催化剂。“朝夕相伴”乐融融:在乡村和社区邀请村寨长者讲述历史传说、家乡变迁,手把手教孩子们剪纸、制作特色小吃、打陀螺等。欢声笑语中,情谊自然流淌。“文化润心”促认同:在春节、重阳节、花山节等节日期间,“老少同台”表演。孩子表演充满童趣的民族舞蹈,老人则展示深沉悠远的古歌吟唱或传统技艺。大家同唱《爱我中华》,同跳《民族团结舞》,共享百家文化宴。这些活动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美画卷,在潜移默化中构筑起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强化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深切认同。
“一老一小系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盐津县将以更深厚的情怀、更扎实的举措,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送达每一个老人和孩子身边,在持续破解民生难题的同时,不断织密党和人民群众的情感纽带,让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让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在乌蒙山区常开长盛、籽籽同心。
通讯员:朱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