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24 10:41在水富市云富街道一间明亮的托管活动室里,孩子们屏息凝神地展开手中浸染的布匹——靛蓝色的奇幻纹路瞬间点亮了纯白底色。“老师,我的像星空!”“我的像蝴蝶!”此起彼伏的惊呼声里,映照出一张张被成就感点亮的小脸。同一时刻,盐津县牛寨乡的葱茏茶园中,稚嫩的手指第一次捻下春日嫩芽,茶山的芬芳里悄然播下了乡土文化的种子;鲁甸县文屏街道托管点的窗边,孩子们循着蝉鸣清越,目光投向窗外葳蕤的绿意,一节无声的自然观察课正在盛夏的光影里静静流淌……
这个2025年的夏天,对昭通16069名留守儿童而言,不再是漫长等待与无人看顾的“放养”时光。一场遍及乌蒙山区的温暖守护铺展开来:997个托管服务点如星火般嵌入社区村寨,2847名志愿者奔忙其间,共同编织起一张安全、温暖、助力成长的守护网。
托得住是底线,托得暖是初心。昭通深知托管绝非简单“看管”,而应以儿童身心发展需求为锚点,精心构筑“安全守护+课业辅导+兴趣赋能+心灵呵护”的全方位成长体系。
安全屏障,是托底更是安心。盐津县托管点里消防员亲身示范,孩子们争相操作灭火器,“遇到小火情我知道怎么处理了!”六年级学生李林玉雪信心满满。绥江县会仪小学精心安排了羽毛球等安全活动,让孩子们肆意挥洒汗水。在彝良县发界安置区等托管点,统一提供的营养午餐解决了无人做饭的后顾之忧,“再也不用担心娃娃去河边玩水了!”王桂芝老人的感叹道出了众多祖辈的心声。
课业衔接,让成长不“掉线”。鲁甸县托管点配备专职辅导员,“暑期作业帮辅”惠及超万人次学生,更有英语口语悦读、趣味数学竞赛等专项提升。大关县“鸽子花”志愿服务队持续辅导作业,孩子们如袁满般感受到:“做完手工心里满是成就感,比在家闷着好多了!”巧家县红山乡的集体实践课更是显著破除了孤独感,成为孩子们放下手机、走向同伴的起点。
红色铸魂,让信仰点亮童年。在革命老区威信县水田镇,“红色暑托班”的孩子们齐诵《七律·长征》,参观扎西会议旧址,在情景体验中触摸历史脉搏。“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深深感染了我,”小学生郑雨涵眼神明亮,“我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盐津县普洱镇箭坝村每周放映爱国电影,巧家县立鹤小学的赵瑛琪用废旧纸箱巧手制作“红军背包”模型并获奖,昔日的“手机控”在红色浸润中成为“创意之星”。
兴趣沃土,让个性自由生长。水富市的扎染艺术课让孩子们沉醉于靛蓝与纯白的碰撞;大关县志愿者杨鎔耐心指导孩子们用扭扭棒编织生机勃勃的四叶草;永善县城南小学的美术课上,五年级的殷梦涵专注临摹树木,树叶的纹理在她笔下逐渐清晰;绥江县会仪小学的魔方与跳棋则成为思维跃动的战场。
心灵绿洲,让情感不再留守。直面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昭通的托管服务倾注深沉关怀。在镇雄县呢噜坪安置点,汤旭阳小朋友每日细心浇灌认养的“专属豆芽”,这抹微小绿意成为他温暖的情感寄托。志愿者们深谙其道:“我们不仅要管好孩子的手,更要温暖他们的心。”巧家县立鹤小学引入专业社工力量,通过心理游戏与个案辅导,为困境儿童筑起坚实的支持港湾。
大关、盐津等县更创新性地开设“家长夜校”,每周与暑托班形成双向滋养。“以前辅导作业很头疼,”家长周敏深有感触,“现在娃娃学习氛围好,我们也能学点家教知识,一起进步。”
从威信革命老区飘扬的红色歌声,到水富孩子们手中绽放的扎染“星空”,再到鲁甸窗边那堂聆听自然的无声之课,昭通用一地一策的融合课程、倾注心力的多维守护,让托管超越了简单的“管”,成为一种温暖的陪伴和向上的生长力量。这片乌蒙山深处的守护之网,不仅托起了孩子们一个平安充实的夏天,更托起了他们童年里自由探索的无限可能和情感世界的坚实绿洲。
记者:唐龙泉飞
图片:市教体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