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18 09:57在大关县的乡村大地上,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公益性“小岗位”,正释放出撬动民生改善、促进乡村发展的“大能量”。它们扎根于山林间、村庄里,既为困境中的村民撑起一片晴空,也为乡村的生态守护、环境整治注入持久动力,成为连接民生温度与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纽带。
每天上午,63岁的罗正万忙完地里的农活、把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的老伴安顿妥当后,便拿起镰刀,去巡护自己负责的360余亩责任山林。作为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龙堡村大树子村民小组的护林员,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在森林防火警戒期,我们每天上午11时上山,一直巡逻到下午4时左右,确认山上没人了才回家。”罗正万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道,“主要预防野外用火、偷砍滥伐,林木病虫害情况也得盯着。”这份护林员工作,每月能为他带来800元的收入。“一年有9000多元,刚好解决了老伴的药钱这个大问题。”罗正万坦言,自己60多岁了,外出打工很难找到工作,老伴也离不开人,“这份工作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在大关县,像罗正万这样的护林员共有4479人。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巡山护林,每月能拿到666元到1000元不等的工资。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岗位”,不仅让农户在自家门口增加了收入,还让他们成了青山绿水的“守护者”。360亩、500亩……无数个“罗正万”的脚步,织就了大关山林生态的“防护网”。
同样因“小岗位”改变生活的,还有大关县悦乐镇里底村的刘昌平。青年时因车祸头部受重伤导致丧失劳动力的他,和76岁的母亲相依为命,曾靠母亲的养老金和两人的低保金生活。如今,作为村里的保洁员,他负责2个垃圾池的垃圾清理和1个村民活动广场的卫生工作,每月800元的收入让日子越过越好。“现在我不仅能在家安心照顾母亲,还有稳定的收入,心里很踏实!”刘昌平的话里满是感激。
在大关,像刘昌平这样的保洁员有2928人。他们或许因伤病,或许因家庭负担曾面临收入难题,而保洁员这份对身体素质要求不高的工作,不仅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还让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里底村村民黄联碧最有感触:“以前到处是垃圾,现在他们天天打扫,走到哪儿都干净清爽,心里舒坦!”
据统计,2025年,大关县有8535名公益性岗位人员,涉及护林、保洁、护路、护河、治安巡逻等多个领域,每年发放工资总额达8180余万元。这些“小岗位”如点点星火,照亮了农户的生活,温暖了乡村的各个角落。
“岗位由村委会公告、个人申请,研判后公示录用。”大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谭林梅介绍,日常监督指导由县里负责,乡镇、村(社区)则承担考核和动态管理工作,三级联动让岗位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从解决一户家庭的药费,到守护一片山林的葱郁;从让一个家庭有了稳定收入,到让整个村庄变得干净整洁……这些遍布大关乡村的“小岗位”,正以最实在的方式,托举起民生的温度,汇聚成推进乡村治理与发展的“大能量”。
通讯员:彭明星 朱 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