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村庄志丨绿色农业 彩色文旅 黑色资源——麟凤社区多元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7-25 09: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威信县麟凤镇麟凤社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该社区以“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核心,构建多元产业体系,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35.89万元,人均收入同比增长7.2%,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产业联动夯根基,科技兴农动力强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麟凤社区始终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500亩高标准农田如绿色棋盘铺展在大地上,占耕地总面积的8.4%。田埂边,农技员正指导农户施用有机肥。“如今种玉米、大豆都用生物技术防虫害,产量上去了,吃着更放心。”村民李大哥捧着饱满的玉米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木鱼包村民小组,68个品种的芍药正竞相绽放:莎拉粉嫩、蓝富士淡雅、奶油碗饱满……构成一幅绚丽的田园画卷。这是云南聚益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打造的“彩色银行”,通过“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作,500余亩芍药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清晨采摘的鲜切花,通过昆明斗南花卉市场销往全国;其根部则定向供应制药企业,真正实现“一花双收”。

“土地流转金每年每亩能拿300元,在基地务工每月工资3000元,农忙时一天收入超百元!”村民王大姐细数着收入来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目前,基地已支付土地流转金150万元,带动40余人稳定就业,农忙时节用工量可达200人,累计发放工资近300万元。

不远处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内,自动化供料系统平稳运转,监控屏幕实时显示每头猪的生长状况。该养殖场年出栏生猪3200余头,产值达60万元,“公司+农户”模式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养殖业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链条延伸添动能,小产品做出“大文章”

“切辣椒一天能挣180元,还能照顾孩子!”在鳳薌酱菜厂,易地搬迁群众黄庆芝一边麻利地切着辣椒,一边笑着说。这家位于安置点的酱菜厂占地600平方米,厂房里飘着阵阵酱香,主要将本地鲜笋及一些蔬菜加工成酱笋、酱菜等产品,年产值达80万元,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为6名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麟凤镇党委书记杨章欣说:“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要让产业链‘活’起来。”产业链延伸的实践在这里持续深化。在云南能投威信煤炭有限公司的“乌金长廊”旁,工人们正紧张作业。该企业不仅增设岗位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还计划打造研学基地,让“能源教育”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让“黑色资源”焕发“绿色生机”。

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入股股金,“三金”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以前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现在收入渠道多了,生活更有奔头了!”村民们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切实变化。

乡村变景区,“流量”变“留量”

盛夏时节,木鱼包村民小组变身网红打卡地。500余亩芍药花海宛如粉色海洋,微风拂过,花浪起伏,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定格美景,孩子们在花田间嬉戏。“我们积极开展媒体宣传、达人采风和赏花节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周末客流量持续攀升。”社区干部介绍道。2024年,木鱼包村民小组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花海经济”带动周边小吃摊、农家乐等业态蓬勃发展,实现游客“引得来、留得住、能消费”。

除了花海,麟凤社区还有地下奇观。毕坝村民小组的天台山溶洞被誉为“西南第一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石笋似擎天玉柱,石幔如飞瀑流泉,令游客叹为观止。

优美环境涵养文明乡风。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居民们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健身区里,老幼同乐,欢声笑语。村道整洁美观,房前屋后花草点缀。“现在村里环境比城里还好,住着特别舒心。”一位村民笑着说,幸福感溢于言表。

从粮食满仓到花海飘香,从车间繁忙到游客如织,麟凤社区通过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麟凤社区的实践表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激发文旅融合潜力,乡村就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通讯员:王善江 赵 巧


一审:何田田  一校:王善江  二审:聂学虎
二校:杨 杰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何田田  一校:王善江  二审:聂学虎
二校:杨 杰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威信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