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25 10:44当洒渔河畔听故事的孩童曹斌,几十年后敲开北京文学名编张守仁的家门,当泛黄稿纸上密布的批注在他眼前展开——一个“读书人”的嬗变轨迹,映照出当代知识分子角色的深刻重塑。
这是2025年6月22日刊发于《昭通日报》第4版《在文学纵横里,解读阅读意义》一文所描述的故事,也是该文访谈的主题。
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多止于知识的汲取与文本的涵泳。曹斌的起点亦如此,他坦言自己“喜欢读书,非常崇拜作家”,文学启蒙于洒渔河畔祖父讲述的古老故事。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沉浸在书斋中。当昭通古城卖樱桃的老人一句“多写写昭通陡街的青石板,它们是有记忆的”朴实话语触动了他,一种新的文化自觉由此萌发:从阅读者转向文化记忆的抢救者、地域精神图谱的绘制者。
这种嬗变的核心,是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建构。曹斌敏锐地意识到,昭通作家群的精神特质、中国文学名编的宝贵经验,皆是流动的文化活水,稍纵即逝。于是,他选择以深度访谈为舟,溯流而上。在昭通,他访谈夏天敏、雷平阳等本土作家,挖掘乌蒙山赋予他们的“执着、坚韧、博大与厚重”;在北京,他拜访垂暮之年仍激情回忆文稿批注的张守仁等名编,抢救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改变过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的鲜活见证。这早已超越个人阅读兴趣,升华为对时代精神矿脉的勘探与存续。
在信息碎片化的洪流中,曹斌的实践构成了对深度阅读价值的强有力证言。当“五分钟解读经典”大行其道时,他清醒地指出:“AI生成的《围城》摘要,无法传递方鸿渐在抗战背景下,婚姻困境的荒诞感与知识分子书写的深意。”他倡导成立的读书委员会与“经典阅读”工作坊,其本意正是引导年轻一代在深度阅读中,汲取经典文本的叙事精髓与审美范式,从而有能力将“普鲁斯特笔下的玛德琳蛋糕化作昭通的油糕饵块稀豆粉”,实现本土叙事的创造性转化。
从汲取养分的传统“读书人”,到开掘、守护、传承文化根脉的新型“读书人”,曹斌的转型映射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他如匠人般在文化断层带上打桩,记录下“带着体温的口述史”,深信百年之后,这些记录将成为后人“触摸历史真实的年轮”。
在算法解构深度、信息如沙散落的时代,我们呼唤更多曹斌式的“读书人”——他们以沉静之心深耕文化沃土,以坚韧之手在时代断层上刻下不灭印记。这不仅是角色的蜕变,还是一场守护民族精神河床的无声远征。
作者: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