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24 11:30清晨,睡眼蒙眬地推开玻璃窗,只见红色的霞光浸染着马楠山。早起的村民赶着一群群半细毛羊前往草场。从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云上马楠景区入口,沿着古韵悠悠的廊道拾级而上。一排排古朴的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幅“浪漫马楠”的美丽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
“十字路口”的抉择
马楠乡辖32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曾是永善县的深度贫困乡,也是我国48—50支半细毛羊新品种的扩繁基地。2000年,该乡培育的绵羊新品种经农业部审定,被正式命名为“云南半细毛羊”;2012年8月,“马楠半细毛羊”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1997年,马楠乡成为云南省第一个跨地州转移的迁出地。2016年,当地抓住国家脱贫攻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实施老铁厂、春天坪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9年12月,经专项评估验收,马楠乡退出贫困行列。
随着电商的兴起,传统纺织、制作业如何突破市场壁垒?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马楠蜡染该何去何从?旅游景区该建还是不该建?2021年,在马楠积极筹备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规划修编会议上,这些问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近年来,永善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为马楠乡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马楠乡加快推进公路、水利、电力、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连最偏远的火草坪、大火地都通了公路,冷水村苟家坪连片种植方竹上千亩。
2021年,永善县整合资金1000万元,因地制宜发展文旅新业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栈道、露营基地,改造景区公路、水电及通信设施。2023年,马楠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在打造“云南半细毛羊”品牌的同时,马楠乡依托蜡染、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立永善县马楠苗族蜡染协会,组建“善”韵好礼文创团队,完善设计、采购、制作、营销、售后一体化服务流程,大力发展蜡染、刺绣产业。当地通过深入挖掘马楠蜡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非遗元素转化为创意符号融入产品设计,推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实现从初级产品到精深加工的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经济效益。这一“以农促旅、以文兴农”的特色发展路径,同步激活了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
兴产业 美家园
花山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青年寻找知音的“情人节”。节日当天,游客从马楠景区“吉祥门”进入,率先迎接他们的是热情的苗家三道酒迎宾仪式,随后,民族歌舞轮番上演,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为满足游客体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需求,今年,昭通市将马楠乡花山节列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点,“云上大草原·浪漫马楠山”主会场就设在万亩草场。
活动现场,不仅有溪洛渡文艺演出团队带来的专业表演、音乐沙龙,还有热气球、低空滑翔伞等精彩项目。万亩草场上,百人芦笙舞圈越跳越大,游客从里三层跳到外三层,气氛热烈。斗牛、斗羊、走马、射弩等传统民俗竞技项目接连登场。中场休息时,游客可以到美食集市品尝鲜香的羊汤锅,也可以欣赏摄影家镜头里的马楠美景,还可以驱车前往石雕、羊槽等景点拍照。待各项比赛决出胜负,太阳已落入山箐,游客们便留在马楠参与篝火晚会,细数天边璀璨的繁星。
而在不远处的老铁厂景点,游客可站在金沙江畔的复古乡村风格木屋中,一边欣赏高空走扁带表演,一边感受大山的静谧。
在马楠村10万亩天然草场,游客既可以放风筝、体验云端露营,又可以涮羊汤锅、看云海。金沙江畔,天越来越蓝,云越来越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季的马楠美得如诗如画,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老铁厂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让人流连忘返,纷至沓来的游客为当地村民带来丰厚的收入。更让人欣喜的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当地尊老爱亲、和谐文明的氛围日益浓厚。
漫步马楠村,处处都能感受到乡风文明。“传承上千年的蜡染技艺和民族传统文化才是马楠村最美的风景。”马楠苗族彝族乡人大主席马松柏说。
富民又强村
荞麦枕头是“善”韵好礼文创团队以马楠蜡染为基础,尝试改良的一款新产品:枕套采用马楠蜡染工艺,以纯棉粗布镶边,填充物为荞麦壳,两头用精美的细绳捆扎,便于换洗。
荞麦枕头有一股淡淡的荞香味,让人心神宁静。这款枕头符合人体工学,透气性好、不易变形,且美观时尚,深受婴幼儿家长喜爱,既打开了销售渠道,又扩大了市场份额。
随着荞麦枕头、包类产品的研发,马楠蜡染得到市场认可。“善”韵好礼文创团队结合传统民俗文化、巴蜀文化,开发出极具地方特色的蜡染手包、背包、挎包、帽子、U型枕等系列产品。
文创团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找到发展新方向,开发了汽车挂件、居家挂件、挂画、茶具饰品、包饰、女性首饰、儿童布偶等系列文创伴手礼60余种,还创造性地开发出袖珍版“云南半细毛羊”萌宠“楠楠”和“洋洋”,以及省级非遗“张狮子”积木摆件。
走进景区展厅,栩栩如生的蜡染金鱼挂件格外吸睛,雪白的羊绒玩偶与各式精美香囊、首饰、摆件陈列其间。这些充满民族风情的文创产品从云上马楠走向全国,成为千家万户的珍藏。
蜡染、半细毛羊、旅游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推动民族村寨实现农文旅同步发展。绣娘用一双巧手绣出美好生活,半细毛羊的价格一年比一年稳定,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云上马楠”的旅游范儿越来越足……
“苗族妇女们平时做农活,闲时就当绣娘、画娘,顾家、传艺、增收‘三不误’。在马楠苗寨,苗家绣娘正用一双巧手编织好日子。”永善县苗族学研究会会长朱会介绍,兴隆、老铁厂被评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前马楠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其中省级2人、市级4人、县级4人。
昔日不起眼的马楠半细羊毛,如今已变成优质制造原料,荞麦壳也变废为宝。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了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为马楠蹚出了一条“蜡染技艺+半细羊毛加工+文创产品”的富民强村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