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22 10:32金沙江畔,巧家县正悄然发生着一场社会救助的温暖变革。自2023年5月起,该县倾力打造“巧能成事・家道小康”服务品牌,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社工力量提供救助服务。截至2025年7月,已为困难群众精准提供生活照料与支持类服务超13200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近37200小时。
党建引领
精准布局筑牢改革基石
巧家县以党建为舵,为服务类救助绘制精准蓝图。结合县域资金配套能力与社工发展现状,首期选定玉屏街道、白鹤滩街道的37个村(社区)作为救助服务试点,既确保服务触达“最后一公里”,又便于高效监管。
经过扎实调研,《巧家县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方案》应运而生,前瞻性破解试点可能面临的资源分配不均、服务衔接不畅等难点。通过严格政府采购程序,最终遴选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为改革落地夯实专业根基。这种“党建引领+精准试点+专业承接”的布局,让服务类救助从一开始就走得稳、走得实。
破壁赋能
专业服务让救助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救助不只是送钱送物,更要送到心坎上。”这是巧家县突破传统救助壁垒的初心。该县率先打破户籍限制,将试点区域内低收入家庭、困境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纳入保障网,让“政策阳光”普照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依据群众需求,巧家县量身定制了两类服务清单——生活照护类涵盖助餐、助浴、助洁等服务,细致入微;支持类服务包括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深层关怀,直击痛点。社工们以专业之力,推动“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帮扶转变,激发受助者内生动力。
在北门安置区,25岁的社工马玉铖用脚步丈量着责任。他的台账里记着:协助30余户家庭纳入低保,为30多位老人完成高龄补贴认证,帮助20余名残疾人申请到补贴。更难得的是他对“看不见的需求”的关注:陪独居老人翻看老照片,教山区老人用手机与子女视频,甚至为想要作文书的孩子专程送去书籍。“小马比亲人还贴心”,成了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79岁的梁奶奶,视力一级残疾、听力严重退化,独居生活举步维艰。社工杨刚春承接服务后,每天上门帮她打扫卫生、做饭,还按她的口味定制三餐。“以前饭都吃不安稳,现在天天有人惦记,日子亮堂多了。”梁奶奶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
巧家社工与学校的联动,更让困境儿童的成长之路多了份守护。通过驻校社工每周定点服务,与班主任及心理老师组成帮扶小组,为困境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开展“阳光成长营”等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及“政策进校园”服务,同时链接社会资源助力需求满足。截至2025年7月,已服务儿童超1.2万人次,形成覆盖心理疏导、学业辅导、政策支持的全人关怀联动模式。
从生活照料到精神陪伴,从政策落地到能力提升,巧家社工正用专业服务让救助既有“物质厚度”,又有“情感温度”。如今,950个家庭因这份关怀重现欢声笑语,“15分钟养老服务圈”里,社工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为失能老人提供“医疗+养老”一站式服务,让“家道小康”的图景愈发清晰。
机制护航
全流程监管确保服务落地见效
“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成效实不实,机制来保障。”巧家县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全流程监管体系,为服务质量上了“双保险”。
线上依托钉钉智能平台,实现服务过程、时长及绩效的实时可视化,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快速整改;线下通过季度满意度调查与常态化实地走访,持续跟踪服务效果。同时,该县还选派持证社工师担任督导员,全程嵌入服务链条,确保服务专业规范。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差异,该县创新“红黄蓝”三级管理模式,社工定期动态评估受助者生理与精神状况,分级提供服务。梁奶奶因情况特殊被定为“红色等级”,每月享受不少于25天、60小时的照护;杨奶奶在回访中提出“增加智能设备使用指导”的建议,如今已成为服务标配,950户服务对象家庭安装的健康监测设备,让子女可通过App实时守护老人安全。
这种“智能监控+实地评估+专业督导+动态调整”的机制,既防止了“跑冒滴漏”,又让服务持续优化,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当专业力量融入民生保障的毛细血管,“巧能成事”的智慧正化为百姓可感的温暖,“家道小康”的幸福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
通讯员:谭昌国 彭文琳 彭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