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15 12:00怀揣着改变命运、反哺家乡的朴素愿望。高汝林,从一名普通水电工做起,靠勤奋与智慧实现人生价值;他致富不忘桑梓,倾力打造“彝良水电工”品牌,铺就乡亲共富路;他心怀大爱,扶危济困,将温暖洒向故土与他乡;他铁肩担责,仗义维权,守护着每一位在外打拼者的尊严与权益。
乌蒙山的厚重赋予了高汝林坚韧朴实的品格。2003年,他背起行囊,踏上东去的列车,成为一名在浙江务工的水电安装工人。他扎根生产一线,潜心钻研技术,历经十余载的淬炼,硬是从一名“小工”蜕变为行业里技术精湛、能独当一面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他切实服务浙江彝良籍务工人员,用二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新时代劳动者的高尚品格。
匠心筑梦,打造“彝良水电工”金招牌的领路人
个人致富不是终点。高汝林敏锐地意识到,彝良籍务工人员在浙江水电行业有基础、有潜力,但缺乏组织和品牌效应。于是,他主动出资50余万元,积极配合彝良县委、县政府以及县人社局,联合在浙江各地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就业服务工作站,全力打造“彝良水电工”劳务品牌。
高汝林利用空余时间开展培训,真正实现“上班培训两不误”。2022年至2023年,成功在异地举办水电工技能培训15期,培训合格并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人数达543人。
另外,在高汝林的积极推动和组织下,彝良务工人员在浙江相继成立了3个流动党员党支部、4个就业服务工作站和2个返乡创业服务站。这些站点不仅承担了政策宣传、信息对接、后勤保障等功能,更成为凝聚乡情、服务乡亲的“温馨家园”。
高汝林深知技术传承的重要性,他不仅自己倾囊相授,更要求团队中的技术骨干当好“师傅”,在实践中培养技术工人,全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水平强、技术精”的“彝良水电工”队伍。
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工人技师和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许多人学成后返乡创业,成为带动当地就业的“火种”。
仁心济困,穿梭浙滇两地的“暖心使者”
高汝林的心中,永远燃烧着一团对家乡、对乡亲的炽热火焰。
2020年新冠疫情骤然来袭,高汝林组织成立党员突击队,下沉到当地社区防控一线,日夜值守,筑牢安全防线;得知老乡因新冠疫情封控面临生活困难时,多方筹措将必需品及时送达,解了燃眉之急;走访慰问彝良籍务工人员1000余人次,传递组织的关怀和家乡的挂念。
2021年,在浙江桐乡,得知龙海镇镇河村老乡彭正学身患重病、生活陷入绝境,他连夜送去2000元救命钱。2022年,他看到一户困难农户家里简陋,立即慷慨解囊36000元,为其购置了崭新的衣柜、床、桌子、椅子以及温暖的棉被等生活必需品。
202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他向龙海镇中心学校捐赠5000元献爱心,为鱼井村的青苔小学和芭茅小学捐赠了价值40000元的书籍、文具和文体用品。同年,他积极组织龙海镇创业成功的同乡们筹集资金11万余元,专项用于奖励龙海镇扎根基层、辛勤耕耘的优秀教师们。
为帮助老乡创业,他积极争取到两家金融机构,多年来实施1.6亿元贷款支持,多家独具彝良特色的小微企业如春笋般破土而出。
赤诚维权,守护乡亲利益的“硬脊梁”
在外打拼,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是核心关切。面对老乡们遭遇的欠薪难题,高汝林总是挺身而出,“铁肩担道义”的他,成为大家信赖的维权“硬脊梁”。
为了替乡亲们讨回血汗钱,高汝林积极与浙江嘉善县、桐乡市等地的人社、劳动监察部门沟通协调,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依规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年来,在他的不懈努力和两地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累计为彝良籍务工人员成功追讨被拖欠工资上百万元,切实保障了务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员常态化开展就业促进和法律援助工作。设立咨询服务点,为老乡们提供劳动法规咨询、劳动合同指导、工伤维权、薪金追讨等政策咨询服务。精准对接岗位信息,组织输出家庭困难劳动力外出就业300余人,帮助200余人实现转岗再就业,为1000余人提供稳岗服务,切实解决老乡们在异乡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记者:彭晓雨 通讯员:李安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