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党的建设丨那些写在泥土里的青春答案

 2025-07-11 11:22  来源:昭通新闻网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已扎根一年多。回望这段驻村岁月,从初来乍到时的语言不通,到如今能用方言与村民拉家常;从初见荒山时的迷茫无措,到亲历竹笋丰收的满心欢喜……这段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真抓实干、俯身躬行,更需要与群众血脉相连。

初到新生村时,我感受到了村民们审视的目光。记得第一次召开村民大会,当我用普通话讲解产业政策时,台下此起彼伏的议论声中,那句清晰的“又来几个耍嘴皮子的”让我如坐针毡。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摘掉这个标签,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

我与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心声。从帮忙捎带生活用品、解决实际困难这些小事做起,用最朴实的方式与村民拉近距离。渐渐地,村民的质疑声少了,主动与我们交流的多了。这迈出的第一步,就像用汗水浇灌出的新芽,虽然稚嫩,却是收获信任的开始。

2024年2月,一场严峻考验突然降临:新生一社背面山体开裂,直接威胁284名群众的生命安全。我们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做好群众疏散工作。然而,实际困难远超预期:安置点房源紧张、老弱病残转移困难,更棘手的是部分老人坚持留守。有一位老人固执地说:“我活这么大岁数,死都不怕!就算山塌了,我也要死在自己家里!”

面对重重阻力,我们沉下心来,反复上门与村民促膝长谈,耐心细致地讲解险情。同时,我们肩挑背扛,帮助村民转移牲畜、家具、农具等重要物资,最终实现了所有人员安全撤离。但撤离只是第一步,滑坡隐患犹如利剑高悬,特别是进入汛期后,险情更加严峻。为此,我们直接驻扎在村委会,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每当收到暴雨预警,我们总是第一时间赶赴隐患点,挨家挨户巡查、劝离,确保不落一人,成为村民口中的“生命守护者”。

近年来,鲜笋市场行情好,经济效益显著。2024年10月,村民杨正满兄弟俩因笋山地界问题发生矛盾纠纷。得知情况后,我们立即放下手头工作,翻山越岭赶往争议林地。通过反复实地勘察,仔细寻找历史种植痕迹和管理证据,最终我们科学划定了笋山地界。当兄弟俩冰释前嫌的笑声回荡在山林间,那份成就感成为驻村工作最珍贵的收获。一次次成功调解土地、家庭、山林等各类纠纷后,我从村民口中的“耍嘴皮子的”变成了亲切的“胡同志”。

驻村一年多来,我学会了用群众工作方法解决问题,深刻体会到“民生无小事”的深刻内涵。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我收获了宝贵的信任,更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念。展望未来,我将继续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与新生村同呼吸、共成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胡 波  文

一审:罗 丹  一校:胡 波  二审:童博谣
二校:龙 萍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罗 丹  一校:胡 波  二审:童博谣
二校:龙 萍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盐津 党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