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11 11:09晨光熹微中,百亩竹海披着薄雾舒展开来,与袅袅炊烟相映成趣。2024年7月,怀揣憧憬与忐忑,我来到赤水河畔的革命老区威信县。同年9月,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我前往庙沟镇马河村开展驻村工作。我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换取信任,渐渐从“外来人”变成了“自家人”。
初至
初到马河村时,每当黄昏,我总爱对着村口的竹海发呆。尽管怀揣着服务群众的赤诚之心,但陌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我心生忐忑,担心自己不能真正融入群众。
为了消除这种不安,驻村第一周,我便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两险”收缴、矛盾纠纷调解、耕地图斑整改等工作。然而,当我热情地宣讲惠农政策时,看到的却是村民们茫然的表情;自告奋勇调解林地纠纷时,却发现政策文件里根本找不到解决陈年旧账的现成方案。村民一句客气的“领导,你新来的肯定不懂”,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与群众之间那道无形的“隔阂”。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原以为靠“敢闯敢拼”就能解决问题,却发现每个难题都折射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第一周的驻村经历让我明白:在基层,服务群众不能仅凭一腔热忱,还要入乡随俗。只有用“土话”和村民拉家常,把晦涩的政策条文转化为带着“泥土味”的鲜活语言,才能真正走进群众。
破题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经历了第一周“欲速则不达”的教训,我深刻认识到,要读懂基层这本“大书”,必须虚心向群众“取经”。
转变思路后,我决定稳扎稳打。在完成常规工作之余,用两个月时间摸清村情户情、吃透政策文件、学好方言土语,为后续工作夯实基础。我主动联系马河村15位村民小组长,通过他们了解各小组的基本情况。在掌握全村基本情况后,我决定从最难的工作入手,对全村193户脱贫户、29户三类监测对象进行全覆盖走访。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每户农户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村情档案。
安平原(左一)参与耕地图斑整改。通讯员 徐 丽 摄
为按时完成耕地图斑整改任务,我全程参与了马河村2024年耕地图斑摸底排查和整改工作,与村民、镇村干部一起跑现场、清树林、垦荒地。这段经历不仅让我熟悉了马河村的地理环境,还在与村民朝夕相处中了解了他们的所需所急。深冬时节,瓦房村民小组的老王邀我去他家吃饭。当村民们对我的称呼从“村上新来的”变成“幺哥儿”时,一股暖意在心头荡漾——我终于成了他们眼中的“自家人”。
笃行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基于入户走访掌握的情况,我认真梳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民生实事制定了个人“履职清单”。
饮用水安全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村民的生产生活。走访中发现,瓦房和甘榜村民小组的31户144名村民,因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山泉水截引,而原有供水主管道严重老化,影响了饮用水安全。了解情况后,我和村干部立即实地勘察水源地和水管线路,摸清水管、阀门、接头等物资需求情况。经与村民协商,并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研究,最终决定使用选调生为民办实事经费,为两个小组购置800米的供水管道,由村民投工投劳更换主管道。
走访中发现,二坪村民小组五保对象白大爷年满60周岁,2025年确诊患有胆管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已自付医疗费用5000余元,无力继续治疗。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及时向驻村工作队队长汇报,查阅相关政策,协助申请2000元民政临时救助资金,解决了白大爷的燃眉之急……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而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当晒黑的皮肤留下奋斗的印记,当褪色的笔记本写满民情日志,我读懂了基层工作从来不是按既定套路就能做好的技术活,而是一场以真心换真情的双向奔赴。在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发展密码,永远藏在群众的笑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