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7-11 10:57夏日的清晨,微风中还带着丝丝凉意。天刚蒙蒙亮,彝良县角奎街道大河边社区党总支书记彭怀平就已经穿梭在小区楼栋间。她手里握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几个特殊困难老人近期的生活情况。这是她在社区工作的第16个年头,忙碌早已成为她的日常。
2009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彭怀平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经营红火的百货店,来到大河边社区当宣传员。同年6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候办公条件简陋,连一张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她笑着回忆道。
当时许多人不理解,这个年轻漂亮、年收入十几万元的女孩为何要来社区“受苦”。但性格开朗、热情大方、积极肯干的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很快赢得了居民的信任。2012年,因表现突出,她被调到角奎街道蚕桑林社区任副主任。
就在这一年,一场地震突如其来。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彭怀平立即与其他同事挨家挨户疏散群众。在彝良县示范小学校园内,她不顾个人安危,用嘶哑的声音安抚大家。当一位80多岁的老人晕倒时,她第一时间冲上前施救,用随身携带的风油精帮老人缓解症状。几天后的深夜,暴雨来袭,彭怀平与3名女同事手拉着手,在齐大腿深的水中摸黑前行,挨家挨户叫醒100多户居民转移。
2014年,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彭怀平被调回大河边社区担任党总支书记。谁家的水管漏了、哪家的孩子放学没人接、独居老人的生活情况……翻开她办公室里那排整整齐齐的笔记本,每一页都详细记录着社区的大事小情。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串起了她16年如一日的坚守。
72岁的胡阿姨是彭怀平最放心不下的人,老人身体不好,带着孙女独自生活。2023年9月,彭怀平特意为胡阿姨家申请安装了监控探头,以便随时了解老人的情况,防止意外发生。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大河边社区数不胜数。
彭怀平在“儿童之家”辅导小朋友。
在彭怀平看来,社区工作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而是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每天清晨,她都会揣着那本被翻得卷边的民情日记本,挨家挨户走访。谁家老人需要送餐、哪家孩子需要辅导,她都记在心上。在居民眼中,彭怀平有“三宝”:一双走不累的腿,一张说不干的嘴,一颗操不完的心。
16年来,彭怀平带领社区干部为263户困难家庭落实了帮扶政策,把坑洼的道路修建成平坦大道,为辖区7条街道主干道、背街小巷安装了路灯,为居民解决了167个涉及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彭怀平常说:“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落在实处的行动。”在她的带领下,大河边社区创新运用“互联网+党建”平台,建立了常态化工作机制:每季度向党员和群众汇报工作进展、征集意见建议;定期开展政策宣传活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强化党员教育培训、举办形式多样的党群活动。通过这些举措,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大幅提升,居民遇到的各类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回应和妥善解决。
翻开彭怀平的手机通讯录,538个居民的电话号码承载着538份沉甸甸的信任。无论是深夜的求助电话,还是节假日的咨询信息,她总是第一时间回应。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她笑着说:“居民把家安在这里,我们就要让他们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彭怀平用行动生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从解决社区日常事务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她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正是这份坚守,使她成为居民交口称赞的“贴心人”,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与支持。她用暖心服务架起了党群连心桥,让大河边社区洋溢着和谐温馨的大家庭氛围。
在社区现有的1728户居民中,38户特殊困难群众已全部纳入帮扶体系,低保覆盖率达100%。志愿者服务队从最初的3支35人发展到现在的5支199人,每年开展义诊、理发等便民服务不少于6次。社区“儿童之家”让25名留守儿童在外务工的父母再无后顾之忧。
“你看,这是我16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照片。”彭怀平拿出珍藏的照片说道。照片里的她,从扎着马尾辫的青春模样,变成了如今眼角带着细纹的“平姐”,但笑容里的热情丝毫未减。优秀社区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在她的柜子里,摆满了各级党委和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
如今,49岁的彭怀平依然每天穿行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她说:“只要居民需要,我还想再干10年、20年。”夕阳下,她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身后是万家灯火,身前是漫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