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巧织社区“幸福网” ——记昭阳区幸福馨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兰家仙

 2025-07-08 14:49  来源:昭通新闻网

     清晨的阳光照耀着幸福馨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兰家仙准时来到社区“幸福生态共享菜园”里,她熟练地俯身查看蔬菜长势,与几位早起的搬迁老人聊着家常。三年前,这里杂草丛生、暗藏水塘的荒滩洼地,社区的孩子们曾在此冒险游泳,存在安全隐患。如今,这里已成为搬迁群众情感的纽带和社区互助的象征。这片菜园的变迁,正是兰家仙6年来在幸福馨居用真情和汗水为3000余名搬迁群众巧手编织“幸福网”的一个生动缩影。

“共享菜园”解“食忧”

幸福馨居社区是昭阳区第一批易地搬迁安置点,汇聚了来自苏家院、炎山、田坝、洒渔、靖安等13个乡镇的搬迁群众共711户3031人,60岁以上老人350余人。如何让这些离开故土的群众,特别是高龄、独居老人真正“稳得住”,过上有温度、有尊严的生活,是兰家仙心头最重要的牵挂。

“要解决群众,特别是独居老人一人煮饭难的问题,一直是我很想做的事情。”这个小小的愿望,让兰家仙把目光投向了社区北角那片荒废的洼地。改造这片荒地不仅能消除安全隐患,更能为社区创造价值。说干就干!2021年,兰家仙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老党员、热心居民以及社区的“一老一小”,扛起锄头铁锹,开始了艰苦的垦荒。三个半月,无论晴雨,都能看到兰家仙和居民们忙碌的身影。70岁的赵大爷是参与者之一,他感慨道:“兰书记说这地能养活人,能帮上大家伙儿,我信她!跟着干,心里踏实!”

汗水浇灌出希望。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共享菜园”,这片12.8亩的菜园,30余种瓜果蔬菜让人垂涎欲滴。菜园的产出,直接对接社区另一项暖心工程——“幸福食堂”。每天清晨,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被送往食堂后厨,成为老人们碗中的健康美味。吃不完的蔬菜,一部分分送给小区里的贫困家庭、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一部分则被兰家仙组织人员送往附近的养老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要回报社会。”兰家仙这样解释菜园的分配原则。

“幸福食堂”开办三年,烟火气从未间断。兰家仙深知众口难调,她收集老人们的意见,不断调整菜品口味,让饭菜更符合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更贴心的是,社区为30余名78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了免费就餐服务。提起社区和兰书记,赵应芬老人的话语里满是感激,“他们很关心我,时刻牵挂着我,几天就来看望我一回。如果我没去食堂吃饭,他们都要打电话来问我在哪里。有几天我身体不舒服没去吃饭,他们就让社区干部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家里来。”

“爱心矩阵”护“老幼”

“一老一小”是搬迁社区最需要关爱的群体。兰家仙的目光,不仅聚焦在老人的餐桌上,也紧紧系在孩子们的身上。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功课无人辅导的问题,兰家仙先是推动开设了“四点半课堂”,组织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和陪伴。随着经验的积累和需求的增长,“四点半课堂”逐步升级为功能更完善的“儿童之家”。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完成作业,还能参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小志愿者刘林燕兴奋地分享她的体验:“我们在这里很幸福!兰姨妈对我们特别好。她经常带我们去菜园里拔菜、种菜、收菜,体验劳动的快乐。她还请来了其他老师教我们画画、写字,辅导我们写作业。”令人欣喜的是,在兰家仙的引导和社区氛围熏陶下,许多孩子从“四点半课堂”的受益者,成长为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小志愿者”。

社区还建立了“村史馆”,陈列着搬迁群众带来的老物件和家乡照片。兰家仙希望以此留住乡愁,让搬迁群众特别是孩子们记住来路,更加珍惜当下的新生活,从而更加自觉地融入和维护社区环境。同时,她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开办了社区“爱心超市”,并采用积分制管理这个超市。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维护环境卫生、遵守社区公约等积极行为获得积分,再用积分免费兑换超市里的米、面、食用油、学习用品、衣物等生活物资。“我们爱心超市的管理模式是接收的时候有清单,发出去的时候有明细,每个月兑换一次,他们需要的东西都会兑换出去。”兰家仙介绍道。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以前有些‘懒汉’,现在为了积分也主动参加活动了,还能给孩子换新书包,多好!”居民老陈高兴地说。积分制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居民的精神面貌,促进了社区文明风尚的形成。

“就业车间”筑“根基”

安居是基础,乐业才是根本。兰家仙深知,要让搬迁群众真正扎根下来,关键是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2021年起,兰家仙多方奔走,积极对接企业资源。她不怕磨破嘴皮子、跑破鞋底子,反复沟通协调,终于成功引入了蕨苔加工厂和核桃加工车间。“我跟他们承诺,只要你们肯苦钱,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就交给我,我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对待。”兰家仙的承诺掷地有声。这两个车间的落地,为社区解决了100余个就业岗位,让许多搬迁群众实现了“楼上安居,楼下就业”的梦想。

居民刘发美就是典型的受益者。她搬到幸福馨居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家是炎山大坪子搬到幸福馨居来的,兰书记对我们特别好。核桃车间也是书记费心费力给我们办成的。孙子读书也方便多了。”刘发美对自己的生活安排很满意,“只要人勤快,一个月都不耽搁,天天都有活计做。我早上起早点,先把我公益性岗位负责的社区公共卫生区域打扫干净,完成后再进车间敲核桃。这样下来,一个月能有2000元至3000元的收入。”这份在家门口获得的稳定收入,让刘发美一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兰家仙的带领下,社区集体经济也日益壮大。社区成立了昭通市昭阳区邦农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收取物业费70余万元;还组建了合作社,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这些收益反哺社区建设和服务,形成了良性循环。

“贴心管家”化“心结”

社区是大家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兰家仙不仅是社区的“领头雁”,更是大家信赖的“贴心人”和“和事佬”。

她在社区推行“三必访”制度,困难家庭必访、独居老人必访、矛盾纠纷必访,每年走访居民超千户。她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家各户的“急难愁盼”。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她巧用街道、驻村工作队、社区干部三重管理,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明确网格员职责,建立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快速响应机制。她注重在调解中普法,及时纠正群众的错误观念。在她的努力下,幸福馨居社区实现了连续三年命案“零发生”,信访上访“零记录”,真正成为一个平安和谐的港湾。

2019年春节期间走访时,居民李某家的情况令人揪心。智力障碍的老伴、腿伤未愈的儿子、4个年幼的孙子,儿媳因贫离家出走,全家靠低保维生。兰家仙立即行动,鼓励其儿子外出务工增收,并郑重承诺:“孩子爸放心去,孩子交给我!”她为李某争取到公益性岗位和3份低保,尽力缓解困境。

然而,2021年4月,3个孙子放学后突然失踪! 兰家仙心急如焚,立即组织力量连夜搜寻。3天后,终于在靖安山上找到了蜷缩在玉米地旁的孩子。原来他们徒步想回老家,露宿高速桥洞,饿得只能生吃蚕豆。孩子们扑进兰家仙怀里放声大哭,她也心疼得泪流满面。事后,兰家仙不仅引导孩子们认识危险,还调解家庭矛盾,督促营造健康环境,切实履行起“临时监护人”的责任。如今,在社区关爱下,孩子们已成长为积极向上的“文明小少年”。

自工作以来,兰家仙扎根基层25载,先后荣获云南省红十字会“铜蒲公英徽章”和昭阳区“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她用朴实的行动、坚韧的担当和无私的奉献,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这个新家园,织就了一张牢不可破、温情脉脉的“幸福网”,稳稳托起了千家万户的安居梦、致富梦。“我会带领社区“两委”及楼栋长,加强对社区群众生活、收入各方面的引导,让他们家家户户在幸福馨居更幸福,也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兰家仙的承诺,早已化作社区“幸福网”上纵横交错的经纬线。


记者:魏国 孙炜 钟伟 马荣旭 文/

一审:莫娟  一校:魏国  二审:杨超烨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莫娟  一校:魏国  二审:杨超烨
二校:胡远松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