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民族时报》整版聚焦丨共绘团结画卷 同筑发展基石——昭通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07-01 16:29  来源:民族时报

今日(7月1日),民族时报4版《和谐昭通》以《共绘团结画卷 同筑发展基石—昭通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整版报道了昭通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报道原文如下:

共绘团结画卷 同筑发展基石

——昭通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滇东北的乌蒙山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正在蓬勃展开。一直以来,昭通市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同时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连续4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活动。

系列活动走进民族地区。

党员干部教育:双轨赋能育人才

威信县扎西会议旧址旁,新装修的扎西会议纪念馆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全息影像再现乌蒙山回旋战的烽火硝烟,学员们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的抉择时刻,这是昭通市“请进来+走出去”双轨赋能干部教育的生动写照。

“请进来”专家智库,为干部教育注入专业力量。在昭通市党政干部统战民宗工作能力提升培训班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战略哲学研究室副主任、国家高端智库专家郝栋,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弋涵等专家学者为学员作专题辅导,提高全市党政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服务昭通高质量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严庆教授团队赴昭通开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图谱”研究,指导豆沙关历史挖掘,让干部们对本地多民族交融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依据。

省级专家驻点扎西干部学院开发情景党课,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将红色文化与干部教育有机结合,让干部在情景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开展干部培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昭通市组织干部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推动思想与行动升级。去年5月,昭通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在河北正定举办,80余名市、县统战民宗干部及民族代表人士参加,通过实地考察、交流研讨,学员们拓宽了工作思路,为昭通市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带回了宝贵经验。同月,昭通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培训班在广西社会主义学院举办,67名来自昭通各相关单位的干部参加培训。

“过去处理民族事务常感理论底气不足。”镇雄县民族宗教局干部杨涛坦言,通过这次学习,下一步开展工作更有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

“走出去”的方式让干部们跳出了昭通看昭通,在比较中找差距,在学习中促提升。通过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干部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了提升。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乐德古村将乡村治理“积分制”植入村规民约,有力推动移风易俗、乡村建设与治理、民族团结进步等不断焕发新气象。

在党员干部教育工作中,昭通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纳入市委干部教育年度培训计划,作为市委党校、扎西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常态化开展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971期,培训各级党员干部23.53万人次,市委党校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2个,并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昭通市县处级、乡科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等主体班次中开展授课,把能力提升作为深化基层民族宗教工作质效的重要基础,举办11县(市区)和重点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党政领导干部统战民宗能力提升培训班”,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局统一编制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宣讲提纲、统一集中备课、对“关键少数”进行重点辅导培训、“关键少数”开展分散式全员培训,落实市、县、乡、村干部全覆盖学习新政策、新要求。印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学习教育口袋书、宣传折页等40余万册,依托党校、社会主义学院、扎西干部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58期6500余人次,开展各级干部职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政策在线答题15万人次,各级干部对党的民族创新理论政策和重点工作知晓度和理解度不断提高。

在扎西干部学院的党建书屋里,学员们翻阅着新编的《扎西会议时代价值研究》,窗外是通往红军长征遗址的蜿蜒小路。从“请进来”的理论筑基到“走出去”的视野开拓,从红色富矿的活态传承到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昭通的党员干部教育双轨模式,正为乌蒙大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当万名受训党员干部将“上海经验”等播撒在乡村振兴一线时,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已在乌蒙大地上悄然萌发。

游客参观扎西会议旧址。

社会宣传教育:共绘团结“同心圆”

今年1月,昭阳区望海公园广场上人潮涌动,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0年成就展暨昭通市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吸引了众多目光,通过展示云南省10年来推动示范区建设的辉煌成就,让各族干部群众深刻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带来的巨大变化。

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0年成就展暨昭通市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

昭通以实际成就为依托的社会宣传教育方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激发了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和动力,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五月初夏,“乌蒙石榴红”演出团的歌声回荡在彝良县树林彝族苗族乡的山谷间。当《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旋律响起,村民李成学情不自禁跟着节奏拍手:“虽然我们苗族、彝族习惯不同,但这首歌让大伙儿心贴得更近了。”

“乌蒙石榴红”演出团活跃在昭通各地,以文艺形式传递民族团结理念。演出团精心编排的12个节目中,《民族团结·石榴花红》用花灯艺术演绎多民族共生画卷,《同心路》小品讲述党员干部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致富的感人故事,歌曲《把你的手搭在我的肩上》唱出了各族群众友谊深厚、团结奋进的风采。

近年来,昭通市多举措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每年定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圆中国梦”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达6500余场次,观众110余万人次。采取多形式学习、系列宣传报道、一次知识测试等形式,组织发放宣传资料230余万份,投放公益广告6800余条次,受教育群众190余万人次。精心培育“乌蒙石榴红”宣讲团和演出团,融合党课宣讲、节目演出、节庆活动等开展“讲”“演”宣传近800场次,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还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袁滋摩崖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创作大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研讨会等,形成一批突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理论成果,引导各族群众树牢“四个与共”理念、坚定“五个认同”。

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昭通市积极创新方法,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巧家县沙坝社区和移民安置点迎春社区开展游园主题活动。

在威信县龙溪社区,“4点半课堂”为各族儿童解决课后辅导难题,青年之家、劳动就业服务站定期举办邻里节、文化节等活动。社区书记介绍:“我们通过共同活动让不同民族居民从‘住在一起’变成‘心在一起’。”

在社会宣传教育过程中,昭通市注重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通过开展历史文化教育,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举办主题展览。

文化认同的根基,在于让历史可触摸、让艺术可共鸣、让传统可亲近。昭通市充分发挥好扎西会议纪念馆、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市博物馆、鲁甸地震纪念馆等5个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每年向200余万游客讲好“袁滋题记摩崖石刻”“扎西会议”“大国重器”(白鹤滩电站)、“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同护赤水河、共圆中国梦”等故事,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树牢“四个与共”理念。在公共场所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宣传牌、文化墙绘等,彰显 “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积极关系状态,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当每一个昭通人都成为文化传承的“活载体”,乌蒙大地的石榴籽,必将在创新的土壤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从豆沙关的摩崖石刻到全网热播的苗剧视频,昭通市正以“沉浸式”打破“说教式”,用“体验感”激活“认同感 ”,多维触达的创新载体宣传教育模式,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样本。

学校教育:培育团结新苗

在昭通市实验小学的足球场上,身着各民族服饰的孩子们手挽手跳起《跃动“同心圆”》,队形变换间勾勒出紧紧相拥的“石榴籽”图案;永善县民族小学的各族师生走进溪洛渡水电站,在“大国重器”的轰鸣中感受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力量;校园走廊里,学生创作的蜡染、书法作品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化作可视可感的中华文化符号……近年来,昭通市各级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课程渗透、文化浸润、实践育人等创新举措,引导各族青少年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这学期我们班民族团结主题班会上,老师用彝良罗炳辉将军的故事讲清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道理。”昭通市民族中学马同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思政课上的学习心得。

在昭阳区第三小学,党支部将民族政策学习列为“三会一课”固定议题,党员教师带头开发《民族团结故事汇》校本课程;威信县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组织学生走访红军长征过昭通遗址,通过开展红色教育,引导学生增进爱国情感,厚植爱国情怀。

昭通全市中小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力度,79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15所学校被评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2024年和2025年共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品牌7个。学校以走廊、楼道等为平台,通过蜡染、绘画、书法、手工艺品等方式,建设贯穿“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内容的走廊文化、楼道文化,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共同体为主题的校园石刻、壁画有机嵌入在校园绿化美化中,形成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同时,实行各族学生混合编班、一起生活、共同成长,促进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部分学校将大课间操创新融入各民族舞蹈,唱响“在校园播下团结种子、让祖国绽放和谐花”的主旋律,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说课征文比赛,强化师生民族理论知识,全市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语言相通是人心相通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昭通市构建起沟通心灵的“国家通用语立交桥”,全面推进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引导各族师生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印发《关于在昭通市民族地区进一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推普周活动,开展“童语同音”学前教育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组织1100余名教师参加全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能力水平。坚持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年终考评,2024年,指导299所学校完成语言文字达标化建设工作,累计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1080所、语言文字普及村528个,11县(市区)全部通过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评估认定,普及率达90%。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昭通市每一所校园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播种机,每一节课都成为团结之花的培育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一代又一代各族青少年心中长成参天大树。

推进“铸牢”宣传教育进学校。

机制体制护航:常态长效促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绝非阶段性活动,而要成为常态机制。” 在2025年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班上,市民族宗教局干部的观点引发共鸣。昭通市正构建三级教育网络:市级建立理论研究专班、县级组建宣讲团、乡镇培育“石榴籽”宣传队。

建立健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和长效机制,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昭通市不断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调整完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民族工作机制,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每年至少召开1次联席会议,传达学习政策文件、研究解决问题。严格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纳入”要求,坚持把民族工作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纳入党委全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政治任务,2022年以来,昭通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分别20次、5次对民族宗教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定期召开市委统战工作会议、市委民族工作会议,连续4年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会,出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5年规划、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30条意见、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十条措施等文件,全面安排部署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工作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各民族孩子集体过生日。

昭通市的实践证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在语言互通中凝聚共识,在文化互鉴中深化认同,在榜样互学中升华情感。这种立体建构的教育创新,为多元民族聚居的昭通注入发展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来源:民族时报  全媒体记者 冯琴

图片由昭通市民族宗教局提供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