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5-27 09:38金沙江畔,移民新区里党旗飘扬;文化广场上,银发队伍歌声嘹亮。近年来,巧家县大寨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实施“1234”工作法,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从“管得住”到“管得好”的蝶变,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勾勒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新画卷。
“老人辛苦了一辈子,财产分配既要讲法理,更要重亲情。你们几姊妹看看,对于我们的调解结果是否满意,如果没有意见,就在这份协议上签字并按手印……”“没有意见,我们都很满意。”
近日,大寨镇安澜社区网格员舒吉高接到一通特殊的求助电话,该社区欣荣小组居民周某称,其岳母病重,6个子女在赡养及照顾老人、财产分配等方面起了争执,希望他能出面帮忙调解。舒吉高立即来到周某家,充分了解每个人的想法与诉求,并全面梳理财产详情。随后,他多次组织家庭成员进行调解,以专业的法律知识为依据,从法理、情理角度耐心劝解,引导子女们换位思考。经过不懈努力,六个子女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顺利签订了财产分配及赡养老人协议。
这样的矛盾纠纷调解场景,只是大寨镇“一网统管”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
大寨镇将全镇划分为213个治理网格,通过整合原有分散网格,构建起“一网统管”的治理格局。配备的144名网格长、210名网格员和801名微网格员,如同灵敏的“神经末梢”,让群众需求在15分钟内就能进入处置流程。今年以来,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0余件。
“我们将社区划分为13个网格,每个网格又细分为69个微网格。当居民遇到家庭矛盾或者邻里纠纷时,可以直接向网格员报告,网格员收到信息后会立即进行研判并组织调解,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安澜社区党总支书记郭兴敏说。
大寨镇创新实施“全民点单、党支部派单、网格办单”的闭环机制,村(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群登记群众诉求,该群集“点单、派单、办单、销单”于一体,不仅为基层治理装上了“智慧大脑”,还让基层治理既有速度更有温度。今年以来,78件民生诉求通过“线上点单”快速解决,12件复杂事项经党支部研究后专项推进。
“在调解矛盾纠纷时,我们首先尝试通过电话调解,如果电话调解效果不佳,会进行入户调解。对于那些难以处理的复杂矛盾纠纷,我们会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进行研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解开心结。”安澜社区工作人员周纪美说。
“再唱山歌给党听,幸福的歌儿献给你,民族兄弟姐妹心连心,我们携手和谐家园,五十六个民族再唱山歌哟……”在吉水安澜文化广场,由一群退休干部组成的“俏夕阳文艺队”正在进行歌唱表演。这支平均年龄60岁的队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的声音,已成为大寨镇文化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
大寨镇通过阵地建设和银发力量“双轮驱动”,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成“儿童之家”13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配备有书画室、活动室等设施,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床位148个,推行“社区党组织+志愿者+关爱‘一老一小’”运管模式,让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全镇发动126名老党员成立“乡贤调解队”,用“长辈智慧”化解邻里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1%。
大寨镇巧妙运用治理“四则运算”,做足综合治理的“加”法、服务距离的“减”法、共建共享的“乘”法、化解矛盾纠纷的“除”法。全镇13支义务护村队、6568个“平安探头”构建起人防技防立体防控网,刑事警情同比下降64.7%,“一次性告知单”让办事群众少跑腿,300余件代办服务温暖人心,96.3%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社区民警经常来给我们普及法律知识,比如防溺水、网络诈骗、交通安全等,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实用的法律知识。我们住在这里感觉很安心,也很幸福。”白鹤社区居民胡香莉笑着说。
大寨镇的基层治理变迁,是党建引领下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写照。从智慧网格的精准服务到文化阵地的精神滋养,从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到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这幅以党建为底色的治理画卷,绘就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站在新的起点上,大寨镇正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在金沙江畔续写更多温暖人心的治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