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杨录:踏歌而行,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乐章

 2025-05-22 09: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开栏语: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青春潜藏着创新创造的雄奇力量。所以,伟大梦想,希望在青年,也成就青年。

目前,昭通正在全力推进“五大强市”建设,时代的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为深入报道来自不同行业奋战在各自岗位的青年人,展现他们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为昭通发展挺膺担当的信念与风采,即日起,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在《昭通日报》开设《新青年》专栏。本栏目稿件以青年一代的奋斗故事为主线,采取“沉浸式”采访方式,近距离接触被采访对象,感受他们的岗位特点,让读者全方位了解青年一代的奋斗故事。

本期报道,我们聚焦音乐人杨录“踏歌而行,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乐章”的奋斗故事,一起感受他的奋斗历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杨录用自己的歌声诠释责任与担当。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他始终牢记自己的根,把对亲人、民族、祖国的爱意融入其中,用音符和旋律传递力量,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情怀。

初次见面,杨录给我一种恬静淡然、从容淡定的感觉,我想这种对于人生的旷达来自强大的内心世界。仔细研读,你会发现他的歌词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音乐,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有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有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有“春华秋实冬零落”的季节更替,有“人来人往日落已黄昏”的无奈叹息,也有“中正之气不可伤”的语重心长……

心向远方,追逐音乐梦想

杨录对音乐的热爱源于儿时,他回忆道:“我小时候就很喜欢音乐,但我家住在山里,四周人烟稀少,没有载歌载舞的热闹环境。那时,我主要靠收音机感知音乐。”收音机里传来的旋律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孤独的童年,也点燃了他对音乐的热爱。

“艺术,要有形而上学的思想和形而下学的行为。”这是杨录常说的一句话。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一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在精神高度与现实土壤之间架起跨越时空的桥梁,先后创作了歌曲《苗岭》《回家了》《药王》《老乡》《众志成城》《苗绣》《程志芳华》《小河淌水》等。

灵感是音乐创作的源泉,而生活恰似滋养灵感的广袤沃土。《药王》中“尔等不分昼夜颠覆,殊(不)知物极必反”,便是杨录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感悟的凝练表达。“以前在酒吧驻唱时,凌晨很想睡觉,可是还得表演,有时还要跟客人喝两杯。”回忆起那段日子,杨录感慨万千。凌晨时分的困倦与舞台上的热情表演交织在一起,那种身心的煎熬,让他深刻体会到“物极必反”的道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诫大家尊重自然规律,养成正常的作息习惯。

追求音乐的道路免不了磕磕绊绊,杨录也曾因灵感枯竭、创作压力过大而陷入消极状态,但他努力调整心态,在低谷中沉淀自我。一方面,他借助互联网开拓思维,浏览各种音乐作品,学习不同风格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他向书籍寻求答案,从书本中汲取养分。他说,那段时光就像太极八卦中的阴阳消长,阴极盛时,阳气便在悄然孕育;黑暗浓重之际,光明已在暗处萌动。黑暗与光明、低谷与高峰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黎明前会有一段最黑暗的时光,但当黑暗过去,就会迎来黎明。

在当代音乐的浪潮中,民族音乐人如同行走在一条孤独而崇高的道路上。“做民族音乐其实很不容易,受众少,甚至有时会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民族音乐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强大的传播力,我也曾想过随大流,但贸然加入其他元素可能会破坏原本的味道,得找准恰当的平衡点。”杨录的目光越过录音室的玻璃窗,他若有所思地说,以后会继续探索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路径,尽管有过迷茫,也曾停滞不前,但自己会坚守初心,坚持本真和自我,不会为了迎合大众而违背本心,他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杨录参加演出活动。(受访者供图)

杨录的坚持,不仅是对艺术初心的守护,更彰显了当代文化工作者的清醒——不盲目随波逐流。“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和进步,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一名‘心理医生’,用歌声治愈人们的浮躁。”杨录语气平和却充满力量地说。

情系桑梓,热爱故土家乡

从山野林间到城市舞台,杨录深深扎根于昭通的土壤,用音乐表达对家乡的热爱,用旋律传递对故土的深情。2012年,彝良发生地震,杨录创作了赈灾歌曲《铸造真情》,展现了他对生命、对家乡的深深关切。

2019年,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杨录创作的《老乡》如同一把打开时代心门的钥匙。当旋律在乌蒙大地响起时,驻村干部们从歌词中看见了那些“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走访记录”;老百姓们在一句句质朴的歌词中,认出了基层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嘘寒问暖,感受到了自己平凡的生活被牵挂和记录的温暖。

《老乡》是时代画卷中一抹温暖的亮色,它以质朴的歌词为笔,以温暖的音符为墨,记录下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千言万语怎能表达一段恩情的绽放”,这句歌词不仅诠释了基层干部与老百姓的深情厚谊,更映照出脱贫攻坚征程中无数平凡而伟大的瞬间。

窗外艳阳高照,将杨录眼底的光芒映得愈发明亮,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欣慰:“驻村干部听后感动不已,认为这首歌写出了他们的心声,道出了他们在扶贫工作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坚守。老百姓听后也深有共鸣,觉得歌曲唱出了他们的生活,反映了他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杨录说,《老乡》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干部与群众的心。

杨录用音乐完成了一场文化翻译——将民生里的“两不愁三保障”转化为带着烟火气的旋律,让政策温度可听可感。作品《老乡》证明了真正的主旋律作品不必仰赖宏大的叙事,那些埋在泥土里的细节,自会生长成时代的年轮。他既不做高高在上的观察者,也不当简单的传声筒,而是以文化持有者的身份,将泥土里的故事淬炼成艺术的结晶,展现出时代命题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微小颤动。

《程志芳华》中的本土元素则更多,如繁华热闹的陡街、历史悠久的望海楼、古色古香的昭通古城、翩跹起舞的黑颈鹤……歌词中的每个意象都像是解读昭通文化的密钥,仿佛在邀请听众走进昭通的晨昏四季,在旋律中完成一场心灵的旅行,让大家听见这座城市的心跳、看见这座城市的风景、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杨录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我想这是一个游子对母亲最本真的告白:把记忆谱成曲,让乡愁可倾听,使每个音符都成为昭通递给世界的有声名片。“我只是把昭通的历史、风景介绍给听众,希望能为昭通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杨录谦逊而真诚地说。

手捧薪火,传承民族文化

苗绣是中国苗族独特的传统刺绣艺术,以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图案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被誉为“无字史书”。杨录所创作的《苗绣》以歌为针,刺破时空之布,让听众听见线脚里藏着的山川、血脉与未说完的故事,传递出对这一传统技艺的赞美和传承的呼唤,为音乐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新的范例。

《苗绣》开篇中的“鸿蒙之际,一阳劈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四句歌词,堪称“苗绣版《千字文》”,令人深受震撼。“鸿蒙之际,一阳劈天”描绘了宇宙初开的宏大场景,这种创世神话式的表达,不仅赋予歌曲神秘而庄重的氛围,还体现出苗族拓荒的坚韧与勇敢;同时融合《周易·系辞》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哲学表达,形成独特的苗汉文化交融美学。

歌词将刺绣行为升华为创世神话的复现:“在天成象”对应苗绣纹样中的日月星辰、雷纹云勾,体现苗族“观天制绣”的原始思维;“在地成形”指绣娘以针线将天象固化于布帛。“劈”字的暴力美学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刺绣时针线穿刺布面的动作,被赋予“开天辟地”的史诗感,展现苗绣以柔克刚的文化韧性。

“《苗绣》讲述的是苗族的刺绣文化,它不仅展示了苗族文化独特的魅力,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我希望用这种方式保护优秀的苗族文化,将苗绣传承下去。”录音室里的空气随着杨录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变得灵动起来,随着他的讲述,古老的文化底蕴仿佛在音符间流淌。

“鸿蒙之际,一阳劈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既有非遗的哲学提纯,即将手艺从技术层面提升至“文明编码”高度,又用“阳、天、地”的二元结构,打破西方对苗文化的“原始猎奇”视角,展现了苗文化的宇宙观,构建了从宇宙创世到苗绣诞生的哲学叙事。仅16个字便构成了一部微型史诗——绣娘手中的针,是盘古的斧;布上的纹样,是星河的倒影。杨录用独特空灵的嗓音,为歌曲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穿透力,实现了从指尖技艺到天地秩序的升华,展现了苗族先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与理解。


记者:周万琴

一审:范 云  一校:周万琴  二审:单 娟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范 云  一校:周万琴  二审:单 娟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