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撂荒地变 “绿色银行”盐津种植牧草拓宽群众致富路

 2025-05-21 09:00  来源:昭通日报

在滇东北层峦叠嶂的群山之间,盐津县正悄然掀起一场“绿色革命”。曾经被野草占据的撂荒地,如今变身为连绵起伏的牧草海洋;昔日被当作柴火的玉米秸秆,现在成了养殖肉牛的“黄金饲料”。

牛寨乡石板溪村的清晨,何沛友站在自家的青贮仓库前,看着满载饲草的拖拉机驶向肉牛养殖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位皮肤黝黑的庄稼汉,正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以前种玉米,秸秆只能当作柴火卖掉,每亩地的秸秆只能卖100元左右。现在改种饲草,青贮玉米和黑麦草轮作,每亩每年的饲草产量可达6吨。去年种了100亩,收入11.6万元。”他轻拍着压缩成方块的青贮包,草料特有的清香在晨风中弥漫。随着肉牛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青贮饲料成了当地的抢手货。

何沛友的成功并非偶然。在石板溪肉牛养殖示范场的带动下,石板溪村的饲草种植产业逐步走上科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春夏种玉米、秋冬种黑麦草的轮作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破解了冬季饲草短缺的难题。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以草养牛、以牛促草”的循环模式,让传统农业焕发出了全新活力。曾经被村民视为负担的撂荒地,如今每亩的年产值已突破千元,连72岁的张奶奶都能通过收割牧草,每年增收8000元。

“现在秸秆粉碎后卖给养牛场,价格比当作柴火高出10倍!”何沛友感叹道。牛寨乡石板溪肉牛养殖示范场每年消化周边1200吨饲草,带动180余户户均增收2000元。这种“企业+农户”的联动模式,不仅解决了养殖场的饲料供应问题,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把“绿叶子”变成“红票子”。如今,石板溪许多山坡上的边角地也被种上了耐旱的皇竹草,真正实现了“地尽其用”。

放眼盐津全县,这场“绿色革命”带来的改变更为深刻。258个标准化养殖场星罗棋布,6.3万头的肉牛存栏量勾勒出产业发展的壮阔图景。盐津县每年需要牧草35万吨,全县种植牧草5万亩,实现产值5200万元。配套的收割机械、青贮技术培训让传统农民转型为现代“草业工人”。每到收获季节,穿梭在田间地头的收割机轰鸣不断,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产业发展的涟漪效应正在持续扩散。饲料加工厂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往日的寂静,有机肥生产车间将牛粪制成生态肥料,电商平台上的“盐津牛肉”品牌日渐响亮。更可贵的是,这场变革深度挖掘了土地的潜能——曾经因劳动力外出务工而荒废的坡地,现在成了争相承包的香饽饽,过去守着薄田望天收的村民,如今算着“草料账”规划生产。就连畜牧专家都赞叹:“这是石漠化山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生动实践。”

暮色中的石板溪村,晚风拂过层层叠叠的牧草田,掀起阵阵绿浪。何沛友蹲在地埂上查看黑麦草长势,不远处的肉牛养殖场灯火通明,肉牛咀嚼草料的“沙沙”声与虫鸣交织成曲。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正通过“一根牧草”的魔力,串起种养结合的产业链,托起千家万户的致富梦。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回荡山间,盐津人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本就有一条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的康庄大道。


通讯员:黄成元 黄春燕 邱 琴

一审:何田田  一校:黄成元  二审:倪 娜
二校:马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何田田  一校:黄成元  二审:倪 娜
二校:马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盐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