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民族团结|走进磅礴乌蒙 打开和美画卷

 2025-05-19 10:05  来源:民族时报

编者按

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一直以来,昭通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强化基层治理能力,深入推进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实干实绩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昭通中心城市“会客厅”——省耕山水国学文化公园

党建引领聚合力 共建共治谱新篇

——昭通市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治理新路径

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的昭通市,汉、彝、回、苗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作为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和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的北大门,昭通市始终将民族地区治理作为筑牢边疆稳定的“压舱石”,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的治理新路。

基础建设 夯实治理现代化基石

“过去卖洋芋要人背马驮走半天,现在货车直接开到地头!”镇雄县坪上镇红岩村彝族村民王师傅的感慨映射着乌蒙山乡的沧桑巨变。这个曾经因大山阻隔而发展受制的彝族村寨,如今依托昭通市交通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五网共建”工程,不仅通了硬化路,还接入了5G基站和冷链物流体系,村里的高原特色农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在昭通,类似红岩村的蜕变并非个例。“近年来,我们优先将项目资金向民族聚居区倾斜,修建乡村公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19个民族乡实现5G网络全覆盖。”昭通市民族宗教局局长杨廷光介绍,昭通市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起区域协同发展的坚实框架,为治理现代化奠定了稳固基础。

盐津县豆沙关的千年古道见证着今昔巨变。豆沙关曾因五尺道闻名,如今渝昆高速、内昆铁路穿境而过,让千年古道焕发新生。当地依托交通优势,打造“古道+旅游”品牌。村民自发参与景区环境维护和秩序管理,还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特色商品。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就业增收,更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实现旅游经济与基层治理双提升。

在昭通市,民族团结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条新建的公路、每一场文化互动、每一次矛盾化解中的生动实践。

文化凝心 绘就团结精神图谱

在昭阳区永丰镇海边村,农历初八的“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座无虚席。彝族月琴、苗族芦笙、汉族花灯同台竞艺,舞台下,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昭通市的治理密码深植于文化土壤。大关县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塑造正向文化认同,夯实治理价值内核。

彝良县不断探索红色文化传承与学校教学精准对接的途径方法,通过开展红色课堂、爱国主义宣讲进校园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为基层治理凝聚情感共识。

文化认同为现代治理实践注入活力,以文化引领推动大治理,促进社会大和谐。昭通市创新文化理念、方式,融入社会治理各环节,提升治理效能与温度,增强民众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凝聚社会合力,助力化解矛盾、协调关系,使文化成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会格局。

党建领航 创新协同治理机制

“遇事就找‘红管家’。”在水富市移民安置区,由多名党员组成的“红色管家”服务队,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矛盾调解员。

水富市深化“吹哨”和“网格服务”机制,聚合城市管理力量,推动党建指导员、在职党员下沉小区服务5000余次,协商解决焦点问题。这一创新机制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水富市物业投诉同比下降63%,居民物业费交纳积极性提高至96%。

临近饭点,位于巧家县北门安置区的社区食堂里便飘出了饭菜香。玉屏街道滨江社区党委书记夏映秋介绍:“我们社区食堂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负责管理运行,年满60周岁的老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等群体,每人每餐仅收费5元,其余群众每人每餐收费8元。”

党旗所指,民心所向。昭通市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实施“2+5”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围绕建强基层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两个体系”,聚焦脱贫巩固、乡村建设、矛盾化解、“一老一小”、防灾减灾等五项重点工作,把服务和治理的关口前移,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下真功、出实招,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从“贫穷落后”到“跨越发展”,从“各自为阵”到“美美与共”,昭通市用实践诠释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辩证法:通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消除发展差距,借助文化认同的“软纽带”凝聚思想共识,依靠治理创新的“巧机制”筑牢稳定根基。

乌蒙山麓产业兴 金沙江畔乡村美

——昭通市双轮驱动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

在祖国西南的滇东北高原上,昭通,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书写着壮丽篇章。

产业振兴 激活发展新引擎

晨曦初露,昭阳区永丰镇的海升苹果基地里,彝族果农李春梅正熟练地修剪枝条。

“我家土地流转给基地,每年租金加务工收入有6万多元,比过去种玉米翻了好几倍!”李春梅笑着说道。

李春梅手中修剪的不仅是枝条,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土地流转的租金与务工收入,让发家致富的希望幸福地在她指尖绽放。

昭通市依托高海拔、强日照的独特气候,打造“一县一业”高原特色农业矩阵。昭阳区30万亩标准化苹果种植基地,如绿色的海洋,海升集团等龙头企业扎根其中,从枝头鲜果到果汁、果醋,全产业链的开发让苹果成为致富“金果”。鲁甸工业园区内,云南理世集团的薯片生产线奏响发展强音,各族员工们忙碌的身影,勾勒出民族团结与产业繁荣交织的动人图景,“噜咪啦”薯片的香气,飘向远方,也飘进了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

大关县的筇竹产业,更是产业振兴的生动典范。竹产业协会凝聚起各方力量,以筇竹研究院为创新引擎,一座座产业园拔地而起,吉食道、国丰、旭红等一批企业的入驻,让筇竹从山间翠竹变身致富“金条”。笋王争霸赛、采笋剥笋比赛等活动,不仅点燃了各族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更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让17.3万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10%的竹产业工人年收入超10万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

东西部协作的春风,为昭通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10个县区的19个产业园区,是机遇的载体,更是希望的沃土。盐津县水田新区硅基产业园里,合盛硅业的工业硅生产线拔地而起,照亮了5000余人的就业之路;镇雄县以勒五金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五金制品远销南亚,让“昭通制造”走向世界舞台。这些产业园区,如同镶嵌在昭通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串联起经济发展的黄金链条。

产业振兴,是昭通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从高原特色农业到绿色工业,从传统加工到创新产业,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昭通发展的璀璨星河,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也让各族群众携手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鲁甸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 绘就和美新画卷

鲁甸县龙头山镇,在地震的创伤中浴火重生。如今,别墅式安居房鳞次栉比,柏油路蜿蜒至家家户户门前。山坡上摇曳生姿的花椒树、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光伏发电板,不仅是增收的希望,更是乡村振兴的见证。在废墟上崛起的龙头山镇,现已创建成为AAA级旅游小镇,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等“一园三馆”累计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旅活力。

昭阳区洒渔镇,苹果飘香,“云农贷”如金融“活水”,滋润着86户经营主体,让苹果园焕发生机,果农喜笑颜开。

“我从富滇银行贷款10万元修建了抗旱塘和供水管网,解决了30亩苹果园的灌溉难题,苹果收入达40万元,增幅达30%。”昭阳区洒渔苹果种植大户董朝忠如是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大关县政府积极引导,培育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播”人才。在他们的努力下,农产品找到了新销路,乡村美景美食被更多人知晓,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也因此更加稳健。

走进大关县雄魁村,主播一妹(周立群)正对着直播镜头,热情洋溢地向网友推介大关县的农特产品。大关县的“村播”们,以网络为桥梁,用创新的方式,打破地域限制,为乡村产品打开广阔市场,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动能。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昭通市始终将防返贫作为重要任务,扎实推进农村危房和农房抗震改造,巩固农村饮水安全,织密“防贫保、惠民保、巨灾保”保障网,兜底农民生活。同时,创新信贷产品,培育劳务品牌,盘活经营性资产,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从巧家营盘光伏助力集体经济增收,到一个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的崛起,再到东西部协作项目的有力推进,昭通正全方位、多层次地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让乡村的发展更加稳固、更有活力。

从乌蒙山巅到金沙江畔,昭通市以产业振兴夯实发展根基,以乡村振兴绘就幸福底色,以民族团结凝聚奋进力量,书写新时代兴边富民的精彩答卷。

游客与当地群众体验采茶

互嵌共融共发展 同心同向同繁荣

——昭通市全力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

以“嵌”为笔,以“融”为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昭通,在乌蒙山的褶皱里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

旅居昭通 文旅融合绘就“共居共生”新图景

在初秋的昭通大山包,彝族牧民赶着羊群悠然前行,构成一幅绝美的田园牧歌图。来自广东的摄影爱好者王先生,用镜头定格下这迷人的瞬间,感慨这里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浑然天成,是旅居的好地方。

作为云南“北大门”,昭通市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旅居云南的“昭通样本”,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洒在静谧的大团岩村庄。来自广东东莞的自由职业者张艳坐在房前小院,品着咖啡,嗅着花香,在清风暖阳中享受着惬意的“慢时光”。她因抖音上大团岩的美景慕名而来,如今已在此度过了六个月的归园田居生活。

大团岩,这个绥江县中城镇铜厂村的自然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居客。他们短则住一个月,长则停留五六个月,为村庄带来了热闹,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正如铜厂村党总支书记卢代兵所言,这里的魅力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来自贵州铜仁的游客杨涛也由衷感叹:“大团岩气候宜人,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绝佳,农家菜更是美味健康,是旅居的理想之地。”

在昭通市,旅游向旅居的转变已遍地开花。镇雄县借火把节举办“万人长街宴”,让游客与当地群众共舞篝火;威信县扎西会议纪念馆推出“红色研学+苗家芦笙”体验课程;鲁甸县龙头山镇将灾后重建与朱提银文化挖掘结合,建成“感恩小镇”……

2025年,昭通市围绕打造“一山、一城、一址、一江”文旅新名片,加快建设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模式和业态,优化服务,推动旅游向旅居升级,深入践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让文旅产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纽带,书写着文旅与民族团结相互促进的美好篇章。

联盟共建 手牵手织密“团结进步网”

乌蒙山山连山,各民族手牵手。

昭通市积极探索,以联盟共建为抓手,全方位拓宽各民族嵌入路径,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

教育的溪流滋养着互嵌共融的根系。昭通市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联盟,从小学的启蒙,到中学的深化,再到大学的升华,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刻。镇雄县的示范学校联创共建联盟,以“石榴花开映校园·团结奋进心向党”为主题,营造出共居共学的温馨校园氛围,让各族学子在朝夕相处中,增强“五个认同”。

医疗的纽带编织着生命共同体的经纬。34家医疗机构组建医共体联创共建联盟,秉持“携手打造新医疗·同心共育石榴红”的理念,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医疗服务全流程。在救死扶伤、守护各族群众健康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不同民族患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实现了医疗事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双向奔赴”。

赤水河流域联创共建签约仪式

生态的肌理勾勒着命运与共的轮廓。赤水河流域示范区联创共建联盟和三省四市示范带联创共建平台,将一江碧水化作团结进步的流动见证。两岸青山间,以生态保护为纽带,整合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资源,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推动跨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各族群众在共同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信任,形成了生态、文化、民生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课堂到病房,从山野到江河,昭通市的实践诠释着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共融的时代内涵,交织成网的教育链、生命链、生态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着鲜活注解,让民族复兴的梦想在全方位互嵌共融的实践中抽枝展叶。

安居乐业 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昭通红路安置区聚焦党建引领、产业就业、社会融入、文化传承、宣传引导五个方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卯家湾安置区通过组织领导、宣传教育、贴心服务、互嵌交融等推进守初心、润人心、暖人心、聚人心、惠人心、安人心,不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扬帆社区运用“四强化,四促进”工作方式,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以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为契机,抓实抓牢安置区群众务工就业工作,持续深耕易迁群众后续帮扶,提升社区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助共荣。

目前,昭通市正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全方位拓宽各民族嵌入路径,让各民族在空间上相互交织、文化上相互交融、经济上相互依存、社会上相互往来、心理上相互亲近。

以“嵌”促融,体现昭通市在对“全方位嵌入”实践的深耕细作中。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嵌入式发展,昭通市交出了亮眼答卷:创新认定了60个“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石榴红驿站”等“三项计划”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交流联谊活动;已成功创建了3个国家级示范县,省级示范县实现全覆盖,同时创建186个省级示范单位以及2个国家级、3个省级教育基地,创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及教育实践基地各1个。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冯琴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民族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