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从捡拾塑料瓶到汇聚800万资金——“95后”青年的12年公益路

 2025-05-18 08:31  来源:昭通新闻网

5月的乌蒙山涧,晨雾尚未消散,胡世雄和义工联的志愿者们带着节日礼包,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驱车前行。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5月9日至12日,胡世雄带领志愿者奔赴镇雄县5个乡镇的银龄守护家园站点,开展关爱银发母亲的专题活动,让常年独居深山的银发母亲们首次感受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这名“95后”义工联会长已在这条公益之路上行走了12年,这支从“卖塑料瓶”起步的草根团队,如今已蜕变为整合超800万元社会资源的专业公益力量,用拼搏与坚守书写了乡村振兴中的青年担当。

塑料瓶里的“公益火种”

2013年,胡世雄还是镇雄县泼机中学的一名高中生。目睹留守老人独居破屋、孩童艰难求学的场景,这位曾是留守儿童的少年深受触动。他召集同样有留守经历的伙伴,成立“小红帽”公益团队。

没有经费,他们就捡塑料瓶卖,在“情人节”销售玫瑰,积攒废纸箱变现。“一朵玫瑰赚2元,积少成多就能给老人买一袋米。”提起往事,胡世雄感慨万千。

这支团队用最质朴却赤诚的方式温暖了乡邻。2015年,镇雄县渔洞乡突发洪灾,胡世雄首次尝试对接外部基金会,成功争取到5万元救灾物资。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公益不能仅靠热血,更需要专业化运作。”

专业化的“破茧之路”

2019年11月,在共青团镇雄县委及镇雄县民政局的指导下,“小红帽”公益团队正式注册为“镇雄县义工联合会”,这一转折点使团队从“做好事”迈向“专业解决问题”。

在养老方面,镇雄县义工联合会承接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与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联合发起的“银龄守护计划”,为700多名孤寡、失能老人每人发放600元现金及棉被、收音机等物资,让独居老人“寒冬有暖被,长夜有声音相伴”。除此之外,在基金会的支持下,他们还在镇雄县建立了6个下沉乡村一线的服务站点——“银龄守护家园”,开展助学、助医、助娱等常态化服务,累计服务超1万人次。

在儿童关爱方面,镇雄县义工联合会构建了立体化支持体系。建立“山里娃的造梦书屋”,不仅提供5万余册图书,还通过研学、亲情电话室、个案帮扶等服务,填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洞。150多名困境儿童被纳入分级资助体系,义务教育阶段每年资助2000元、高中阶段每年资助3000元,让这些孩子能走出大山看世界。截至目前,已累计资助400多名儿童。

充满希望的“爱心接力”

胡世雄的走访日记里,记录着无数温暖故事。2018年,12岁的飞飞(化名)遭养父威胁。胡世雄得知后,立即与当地妇联、派出所取得联系,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将孩子安全送到其母亲身边,如今飞飞已重返校园。

2021年,胡世雄联合本地企业金悦嘉烘焙发起“行走的生日蛋糕”项目。志愿者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生日会。留守儿童小雨(化名)在日记中写道:“蛋糕的甜,像胡哥哥的笑,让我想哭又想笑。”截至目前,1200多名孩子在这份甜蜜中许下生日愿望。

目前,胡世雄开通了抖音等平台账号。“公益不该只有眼泪,更要传递希望。”在他的抖音账号里,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真实记录老人抚摸新棉被时的泪光、孩童读书时的雀跃。一条“老人带着孙子背土豆”的视频获30万点赞,吸引众多网友捐赠物资,甚至带动了外地志愿者加入。

春华秋实十二载,胡世雄的足迹遍布镇雄县的每一个村落。从收集塑料瓶到整合800万元社会资源,从7人小组发展到100多名注册志愿者,从零散善举到建立多个标准化公益项目。如今,这支来自农村的青年队伍正以专业力量重塑乡村公益范式:智慧养老服务站试点、乡村儿童职业启蒙计划、乡村振兴工程……当晨曦再次染红乌蒙山巅,这片曾被贫困笼罩的土地因青年们的坚守而焕发新生。他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以理性与温情编织“一老一小”守护网,让青年精神在新时代的山风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记者:魏国

一审:陈忠华  一校:魏 国  二审:谭泽涛
二校:马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魏 国  二审:谭泽涛
二校:马 鹏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