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的课间操时间,大关县靖安镇五星苗寨小学总会准时响起悠扬的芦笙旋律。百余名学生齐聚操场,跳起轻快的苗族芦笙舞,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现代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5-12 10:29每天上午的课间操时间,大关县靖安镇五星苗寨小学总会准时响起悠扬的芦笙旋律。百余名学生齐聚操场,跳起轻快的苗族芦笙舞,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现代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五星苗寨小学始建于1933年,校址位于靖安镇五星村12组。学校周边居住着128户苗族同胞,现有的104名学生中,苗族学生就有47名。为守护和传承苗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2018年,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舞引入大课间操。五星苗寨小学苗族教师李光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传统芦笙舞改编为适合小学生的活力课间操,既保留了走步、转场、对跳等经典动作,又融入了现代健身理念,让课间体育活动成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课堂。
“芦笙舞是苗族的‘根’,它集舞、词、曲于一体,记载着苗族的历史与生活智慧。”李光富说,如今的课间操不仅有芦笙舞,还加入了竹竿舞,并配备了儿童版芦笙模具,孩子们可以在“咚锵”的节奏中模仿先民的耕作和狩猎,重现了“高山流水”的苗岭生活图景。
最初,由于场地限制,芦笙舞仅有苗族学生参与,其他孩子则围成一圈跑步。自2022年起,随着学生规模的缩小,汉族、彝族学生也加入其中,形成了多民族共舞的和谐场景。
“学校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课间操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体魄,还让他们在共舞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五星苗寨小学校长彭文削说,芦笙舞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桥梁,苗族学生在舞蹈中找到了文化归属感,其他民族的学生也在参与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围绕“民族文化团结示范校”的创建目标,五星苗寨小学在开展特色课间操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教育+非遗”的传承体系;开设民族团结校本课程,向学生们讲解各民族的习俗;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内容涵盖音乐、手工、书法、芦笙舞、竹竿舞等;以“花山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为契机,举办民族文化体验活动;计划引入蜡染、刺绣、芦笙吹奏等非遗技艺,并邀请当地传承人进校指导。
“我们要在孩子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自己的根。”李光富的话语道出了教育者的初心——让非遗文化融入日常,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交融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互碰撞,不仅能为校园注入独特的魅力,更能在孩子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非遗的“根”扎得更深,让民族的“魂”更鲜活有力。五星苗寨小学的生动实践,便是这一理念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