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29 10:57引言:
近日,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应邀参加由毕节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多彩毕至·一路生花——媒体看毕节”大型采访活动。在为期6天的采访行程中,记者深入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金沙县、黔西市、织金县等地,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毕节市在生态旅游、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发展成效。
作为乌蒙山腹地紧密相邻的两座城市,贵州省毕节市与云南省昭通市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联系。两地同属乌蒙山片区,既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域,又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肩负着共同的使命。此次采访活动,不仅是对毕节发展成果的记录,更为两市深化交流合作、共谋协同发展搭建了新的桥梁。
在贵州的山水版图上,毕节宛如一颗镶嵌在乌蒙山麓的璀璨明珠,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绵长的人文底蕴,共同编织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自然画卷。在这里,金沙县以“五色”为墨,勾勒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黔西市以创新为韵,奏响生态与发展的和谐乐章;织金县以溶洞、古镇、茶园为音符,谱写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华丽诗篇。让我们跟随记者的笔触,一同踏入这片神奇的土地,领略毕节各地旅游景点的独特魅力,感受乡村振兴浪潮中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百里杜鹃景区:杜鹃花海引客来升级改造更“出圈”
在黔地灵秀的山水间,享有“地球彩带・世界花园”美誉的百里杜鹃景区,杜鹃花正于春风里舒展她瑰丽的容颜。此时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酣畅淋漓,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共赴这场春日里的繁花盛宴。
百里杜鹃。
百里杜鹃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与普底两大景区如双子星般交相辉映,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绵延起伏,汇集了6个亚属40余种杜鹃花,堪称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杜鹃花海“。地球彩带・世界花园”的盛誉实至名归,让世界为之瞩目。
据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初春气温偏低,反而让多个核心观花区的杜鹃花陆续进入盛花期,花期一直延续至“五一”假期。杜鹃花次第绽放,宛如大自然精心谱写的赏花乐章。
金坡景区广袤无垠的原始杜鹃林带,无愧于“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之美誉。每年3月至5月,红如烈焰、粉若云霞、紫似幽梦、金若朝阳、黄如琥珀、白似霜雪的杜鹃花交织成绚丽的锦缎。漫步花海,游人可近距离领略杜鹃花的千娇百媚。索玛花桥飞架峡谷之上,两侧的杜鹃花如瀑布倾泻而下,是绝佳的拍照胜地;百花坪繁花似锦,花开时节,霞光漫天,恍若人间仙境;锦鸡箐因常有锦鸡在此栖息而得名,艳丽的杜鹃花与灵动的锦鸡相映成趣;马缨林内,成片的马缨杜鹃开得如火如荼,红浪翻涌,令人心醉神迷。
踏入普底景区,仿若坠入梦幻之境。五彩斑斓的杜鹃花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的画卷。沿着五彩路徐徐前行,道路两旁是不同品种的杜鹃,盛花期落英缤纷,如梦似幻,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热门之地。云台岭上,烟雨朦胧时,杜鹃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尽显朦胧之美。醉九牛景点承载着一段历史传奇——相传明朝初年,奢香夫人进贡途中,9头壮牛为这艳丽花海所迷,醉卧不起,“醉九牛”之名由此而来。站在观景台俯瞰,漫山花海尽收眼底,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沉醉于这无边的美景。数花峰是普底景区的最高点,登顶远眺,连绵花海一望无际,“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心旷神怡。
自2024年起,百里杜鹃管理区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全力提升旅游品质与魅力。西门游客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作为关键项目,通过增加检票闸机、增设遮阳避雨设施与休息座椅、优化观光车线路,全方位为游客打造舒适便捷的入园体验。
数据彰显成效。自3月22日开园以来,百里杜鹃景区共接待游客154.92万人次。百里杜鹃管理区有关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航向,深化‘花旅融合’与‘低空经济’创新,力争2025年游客量突破800万人次。”
金沙县:“五色”金沙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春和景明时,乌江源百里画廊宛若一幅徐徐铺展的山水长卷,绿意盎然的山峦与碧波荡漾的江水相映成趣。这里旅游资源丰富,绿色生态、蓝色水文、金色地理、古色历史、红色文化等“五色”旅游资源交相辉映。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金沙县精心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和特色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航道上扬帆启航。
毗邻乌江源百里画廊的金沙县化觉镇前顺村,巧妙地将民族特色文化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匠心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布依文化广场、古朴凉亭、林荫健身步道、布依寨门依次落成,30余栋布依族民居也在改造与整治中重焕光彩。如今,这座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百里乌江如诗画廊,原乡古寨滨江布依”的诗意姿态,绽放出独特魅力,迎接着四海宾朋。
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金沙县以传承为笔、以创新为墨,描绘出“红色+旅游”的绚丽图景。红军南渡乌江三大渡口、老木孔菜籽坳战斗遗址等红色文化遗址经过提升改造,重现当年的烽火岁月;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让红色基因融入乡村肌理。《头枕赤水 脚踏乌江》《五彩金沙 红色沙土》《龙潭虎穴建奇功 黔山秀水祭忠魂》等课件如时光的钥匙,开启红色记忆之门;话剧《生死电报》等文艺作品,则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搬上舞台。按照“一核两翼多点”的旅游发展布局,金沙县不断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业态,让游客穿梭于绿水青山间时,也能触摸到滚烫的红色记忆。
在禹谟镇,传统酿造产业如同陈年佳酿,历久弥香。禹谟镇是声名远扬的“酱醋之乡”,其出产的“禹谟醋”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贵州老字号,其酿造技艺更是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厚重的匠心传承。禹谟镇立足传统优势,在技改扩能、创新品牌、强化营销、培育人才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推动酱、醋产业迈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同时,禹谟镇大胆探索“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将酱醋生产的烟火气息、文化展示的深厚底蕴与旅游观光的闲适惬意巧妙融合,让无数游客沉醉于独特的酱醋文化。
如今的金沙县,正以自然的瑰丽、文化的深邃与产业的蓬勃,演绎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在这里,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新貌,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生态秀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黔西市:从萌宠经济到生态画廊的乡村振兴创新实践
在黔西北的绿水青山间,乡村振兴的故事正以多元的姿态精彩上演。黔西市以中建乡羊驼小镇的创意突围和化屋村的生态蝶变为双翼,探索出“特色IP驱动”与“生态价值转化”两条特色发展路径,为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中建乡的中果河旅游景区内,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草地上,百余只羊驼悠然踱步。它们蓬松的毛发仿若云朵,憨态可掬的模样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快门声此起彼伏。这座以羊驼为主题的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正通过“旅游+农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立体产业链。
发展初期,景区凭借大话西游漂流项目掀起旅游热潮,但季节性强、业态单一的问题逐渐显露。2022 年,景区通过二期工程引入羊驼科普馆、生态牧场等项目,构建起“春研学、夏漂流、秋露营、冬康养”的全季运营模式;2023 年,三期工程新增 5D 影院与露营基地,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
如今,景区年接待量突破5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开办农家乐 12 家、民宿 6家,90%的员工来自本地。周边村镇的猕猴桃、刺梨等农产品借势热销,乡村旅游环线上的月亮湾悬崖酒店、花涧古韵山庄等特色民宿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发展格局。
乌江源百里画廊。
在几十公里外的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村以另一种方式书写着振兴篇章。这个被六冲河、三岔河环绕的“悬崖村”,从污水横流、网箱密布的困境中艰难起身,历经岁月的洗礼,完成华丽蜕变,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生态治理是这场蝶变的基础。2018年,化屋村拆除千余平方米网箱,用新能源船舶替代燃油船,同时推进“三长三员”治水机制。如今,乌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跃升至 62%,垃圾处理率、污水接管率均达 100%。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江水如碧绿的绸缎,青山似黛色的屏风,苗寨民居错落有致,与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绝美画卷。
生态红利持续转化为经济效益。沿江而建的25家民宿、40家农家乐,在游客的欢声笑语中创造出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1.6 亿元的佳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3 万元。曾经险峻的“手扒岩”险道如今已变成平坦通途,游客乘船便可直达村码头。研学团队、旅游和体育爱好者、文化体验客纷至沓来,这里已成为“山水运动+民族文化”的体验胜地。野奢帐篷营地、攀岩基地、滑翔伞基地等新业态,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别样的活力与魅力。
非遗文化则是这幅画卷上最绚丽的色彩。苗绣车间里,绣娘们指尖翻飞,银针穿梭,将传统纹样巧妙地绣进现代生活,一件件精美的文创产品远销海外;民俗体验区,“十二道拦门酒”香气四溢,长桌宴上的欢声笑语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以“90 后”苗绣致富带头人杨文丽为代表的回乡创业者们,不仅让苗绣这一非遗文化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更带领乡亲们一同踏上了致富之路。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羊驼小镇。
当羊驼的憨态可掬与乌江的碧波荡漾交相辉映,当非遗文化的古朴韵味与现代旅游的时尚气息同频共振,黔西这片土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这种融合创新的发展实践,不仅为黔西北山区注入了持久的活力,更在全国乡村振兴的宏大篇章中贡献着“黔西智慧”。
织金县:溶洞奇观与古韵人文共绘多 彩旅游画卷
在贵州毕节的山水褶皱间,织金县如 一枚被时光珍藏的琥珀,将喀斯特地貌的 鬼斧神工与千年人文积淀悄然封存。当游 人叩开它的门扉,便坠入了一场自然与历 史交织的绮梦——溶洞秘境暗藏星辰,古 镇街巷流淌诗韵,万亩茶园舒展新绿,共同 绘就一幅立体而斑斓的旅游画卷。
踏入织金洞的瞬间,恍若穿越时空裂 隙,坠入地心深处的童话世界。高达 150 余米的穹顶如苍穹倒扣,70万平方米的地 下迷宫中,钟乳石以亿万年为刻度生长,石 笋从地底拔节而起,石柱擎天而立,石幔如 银河倾泻。五彩灯光漫过这些大自然的杰 作,为嶙峋怪石披上霓裳羽衣,光影流转 间,每一处纹理都诉说着地球脉动的古老 密码。镇洞之宝“银雨树”尤为惊艳,17米 高的塔状钟乳石通体晶莹,似凝固的银河, 如未融的冰雕,凝结着数十万年的光阴馈 赠。今年 3 月,15 亿元的保单与前沿科技 筑起守护屏障,三维扫描为自然珍宝绘制 数字孪生,实时监测让地质风险无所遁形, 为自然遗产保护书写创新注脚。
当脚步离开溶洞的幽邃,平远古镇的 烟火气息便扑面而来。这座因古称而得名 的古镇,将水西彝族的豪迈与川南徽派的 婉约完美融合。青石板路蜿蜒如诗行,飞 檐翘角刺破天际,清澈河水载着两岸倒影 轻摇慢晃,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 卷。暮色四合时,灯笼次第亮起,画舫划过 水面,桨声灯影里,千年岁月与现世繁华在 此温柔相拥。
织金的古建筑群亦是凝固的史诗。始 建于清初的财神庙,以精妙的建筑结构惊 艳世人:正面四层巍峨,背面三层端庄,侧 面如猛虎盘踞。少数民族的智慧与中原文 化的精髓在此交融,碰撞出独特的建筑美 学,每一处榫卯结构都镌刻着历史的温度。
在城南海拔1400米的云雾深处,1.2万 亩生态茶园如绿色锦缎般铺展。贵州乌蒙 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历时 12 年打造的 这片茶园,以“茶类氨基酸之王”黄金芽为 主要品种,2023 年干茶产量达 60 吨,实现 产值 4800 余万元。公司采取“龙头企业+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450 户农户入股分红,年提供临时性用工 6 万 人次以上,户均年增收 6000 元以上,真正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这片茶园不仅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 兴茶”的融合发展,还荣获“国家生态体育 公园”“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称 号。通过打造“品茶、赏花、避暑、怡情、康 养”五大主题板块,茶园已发展成为集农 业、文化、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从地下秘境到人间烟火,从百年古建筑 到万亩新茶园,织金县以多元的旅游资源形 成了独特的吸引力。在这里,大自然的鬼斧 神工雕琢出震撼的视觉盛宴,历史的厚重沉 淀酝酿出文化的醇香,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 奏响乡村振兴的乐章。这座自然与人文共 生共荣的城市,正以旅游为笔,在时代的画 卷上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记者手记: 在毕节的百里杜鹃花海、“五色” 金沙、特色文旅村寨中,我不断看到与 昭通相似的发展脉络——同处乌蒙山 腹地,我们共享喀斯特地貌的奇观,也 共担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使命。当 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乡村振 兴”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毕节与昭通迎 来了新的合作机遇。毕节在文旅融 合、特色产业培育、生态治理等方面的 创新实践,与昭通扎实做好“产、城、 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 设的战略部署形成呼应。期待未来两 地能在文旅融合、产业协作、生态共 治、人才交流等领域携手同行,共同书 写乌蒙山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马礼琼 安德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