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5-04-27 16:55人物简介
刘建忠,高级记者,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兴滇英才”,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民族文学》《云南日报》《边疆文学》《滇池》等百余家报刊。有230多篇稿件获得中央、省级新闻奖。著有新闻作品集《我和新闻在路上》《跋涉者的足迹》《来自泥土的芬芳》,散文集《行走在文字边缘》《永远的红纱巾》《聆听爱的声音》,长篇报告文学《重器之基》(合著)等。
记者:刘老师,据我们所知,您从北方到南方,一直在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这些年对于故乡的记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刘建忠:这些年来,从北到南,故乡的记忆始终像一根坚韧的线,牵引着我的成长。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始终扎根在我心里,质朴的街巷、熟悉的乡音、土坯屋里的煤油灯、父亲身上的旱烟味,还有那些年我放牛、砍柴的童年经历,依然是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对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保持着天然的共情,这种情感也渗透到了我的新闻报道、文学创作中——无论身处何处,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真实、传递温度,都是我对故乡最好的回应。当然,我们要带着故乡的眼睛去看世界,更要用世界的眼光重新发现故乡。
记者:在人生旅途中,您最早接触的是哪一本书?可否列举一些对您影响较大的书籍?
刘建忠:我最早接触且印象深刻的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书中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不甘屈服于命运,在黄土高原上挣扎奋斗的故事,让我在放牛娃的年纪就明白知识能改变命运。后来,我当了兵,转业到地方工作时,有条件阅读了大量书籍。像余华的《活着》,让我对生命的韧性和生活的苦难有了全新的理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则教会我如何与命运和解;李娟的《冬牧场》,那种在极端环境中依然保持的生活诗意,特别打动我。这些书都在不同阶段重塑了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支撑我跨越人生的不同高度。
记者:在以故乡为原点的出发抑或返程中,是什么力量支撑您一路前行?
刘建忠:是一种“双向的牵引力”支撑我在以故乡为原点的旅程中前行的,是对未知的渴望和对故乡的热爱。对外面世界的好奇,驱使我不断探索,去寻找“诗与远方”的风景;而故乡给予我的温暖、力量和归属感,则是我在外漂泊的底气。每当遇到挫折,只要一想到故乡,就觉得有了依靠,也更有勇气继续前行。我想,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而回归又是为了积蓄更多的力量再次出发。
记者:正如刘老师所说,打开一本书,命运的齿轮就会发生转动,那么,您目前在读哪一本书?这本书与您的认知有什么关联?
刘建忠:最近我在重读《百年孤独》。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命运的复杂与轮回。它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轨迹虽不同,但都在时代和家族的脉络里,有着相似的孤独、挣扎与追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马尔克斯说过的一段话:“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一个人的成熟,不是你多么善于交际,而是学会与孤独和平共处。”《百年孤独》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对人性、时间、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在创作和生活中,更懂得敬畏生命的独特与伟大。
记者:请您给读者、网友一句能量满满的话!
刘建忠:每一次翻开书页,都是一场自我成长的修行,愿大家都能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记者:雷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