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25 11:21编者按:读书,始读,存疑而读,然后释疑解惑,继而指导实践。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浩浩典籍为我们指引方向。读书,让我们涤垢洗心,让我们不断启航,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光亮。愿大家在浩渺典籍中汲取养分,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绽放光芒,以书为引,照亮前行之路。
为构筑文化的维度,找寻文化的向度,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与“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联合推出《与昭通作家共话阅读》系列策划,邀请十位昭通作家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契合当下文化发展方向,讨论文化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时代要义,汇聚凝心聚力、奋进发展的磅礴力量,锻造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思想动能。
人物简介:曹阜金,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云南威信。做过中专教师、公务员、报社记者,现在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工作。出版散文集《梦回故乡》《人在旅途》、中篇小说集《破茧》。牵头策划实施了“感恩红色·走进赤水”“老区百年路·赤水新征程”“我和我的村庄”“在梦想的交汇处”“走近古城”等系列报道,作品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和获奖。
记者:曹老师,您一直是文化战线的老兵,还记得打开您人生思维的第一本书吗?它给了您什么样的启示?
曹阜金: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写作者,被你们列为采访对象,感到很荣幸,也很惶恐。我在文化部门工作了25年,算得上昭通文化战线的一名老兵。到文化局工作之初,有幸遇到了《昭通文化》的主编熊奎龙老师,他鼓励我多读书,还挑了李京著的《云南志略》、邹长铭著的《昭通风物志》《昭通史话》送给我,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阅读,从此走上了探索昭通文化历史的旅途。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种文化大散文的叙述方式与文化叩问,常常让我在中国的文化大河里激动不已,我写的《人在旅途》就有这种影子。
记者:您多部作品的思想体系,读后总找得到根和源,请您介绍一下详细情况。
曹阜金:我写的东西其实不多,主要有《梦回故乡》《人在旅途》《破茧》,前两本是散文,后一本是反映扶贫的小说,还谈不上思想体系。我表现的东西,与生活的距离比较近。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我写的题材都与我的故乡和我工作生活的城市有关,我脚下的土地和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成为我表现的重要内容,就像身边菜市场里的各种食材,我只是用我的眼光把它们买回来,用我的手法加工成菜品,很少放盐,也很少加糖,那些文字显得稚嫩,至于读者喜欢不喜欢,我没有考虑过。
记者:您的作品总是写您熟悉的地方,诸如昭通古城、故乡威信,这些对于广大书友来说提供了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曹阜金:每个人的故乡都是自己心灵的栖息地。我写威信、写正在恢复的昭通古城,是希望用自己的笔触把古城与故乡的过去、现在介绍给读者,一是宣传昭通,二是让在这块土地上生活或者从这块土地离开的人,不管走多远,都会记得来时的路,因为这里有他的亲人。
记者:从您出版的一系列书籍中,我们找到很多有意思的词条:故乡、异乡、古城、往事等,对于昭通古城和更多的城市文化符号提供了哪些实证。
曹阜金:昭通旅游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昭通古城很低调,我们的故乡很低调。不断用故乡、异乡、古城、往事这些词汇,让读者在阅读时得到强化和记忆,我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帮助找到这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也让更多的外地游客走近古城。
记者:从您出发的地方到现在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有什么想告诉读者的?
曹阜金: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读一本书,写一本书,一本人生的书。从文化工作者到新闻工作者,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每个人只要在自己确定的方向上前进,最终会为自己留下一条值得回忆的路。
记者:莫娟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