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25 11:16编者按:读书,始读,存疑而读,然后释疑解惑,继而指导实践。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浩浩典籍为我们指引方向。读书,让我们涤垢洗心,让我们不断启航,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光亮。愿大家在浩渺典籍中汲取养分,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绽放光芒,以书为引,照亮前行之路。
为构筑文化的维度,找寻文化的向度,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与“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联合推出《与昭通作家共话阅读》系列策划,邀请十位昭通作家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契合当下文化发展方向,讨论文化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时代要义,汇聚凝心聚力、奋进发展的磅礴力量,锻造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思想动能。
人物简介:吕翼,彝族,中国作协会员,高级记者,中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云南省“云岭英才·文化名家”,云南省德艺双馨青年作家;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大家》等发表小说多篇(部);有小说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和中国作协多种选本;出版有《寒门》《肝胆记》《比天空更远》《马嘶》等二十余部作品;获湄公河国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青稞文学奖、梁斌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云南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等。
记者:据我们所知,您从昭通一个小山村走出来,请简单谈一下你的历程。
吕翼:对于一位作家来说,能有一个小山村作为故乡,是很可贵的。写作的时候,故乡那些袅袅炊烟、鸡鸣狗吠和人情世故,会让自己写作有一种依靠。我的老家在洒渔镇的一个叫碓房村的地方。那里出产苞谷、洋芋、稻谷、大豆、烤烟、苹果……只要肯吃苦,一年四季都有可收的庄稼。这让我想起来就头疼。因为农活太重,挤占了我青少年时期的很多时间。那时候,能有时间读书,比吃肉还高兴。
记者:这些独特的经历,使您的文字愈发鲜活,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您一直坚持阅读和写作?
吕翼:现实生活里过多的苦累、委屈和无奈,会让一个人叛逆。那种巴掌大的地方,肯定承载不住对另一种生活的奢望。让人迷醉的世界,只有图书里才能够提供。读得多了,就有想表达的欲望。现实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写作中来解决。写作不是挠痒痒,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顺从和苟且,而是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戳得鲜血直冒,戳得灵魂颤抖,戳得死去活来,那才是真正的写作。这么多年来,就这么一直和自己过不去,一直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就一直读,一直写。在读和写之间、在爱与痛之间、在矛与盾之间,不断地肯定和否定。
记者:温暖这个词条,在作家眼里有不同的“表达”,对于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吕翼:肉体上的温暖,太阳和火炉或者一件羽绒服就能给你。精神上的温暖,能给你的,只有你自己才心知肚明。炉火能给铁巴极致的温暖,但铁巴经千锤百击后,造型再好,没经冷水焠火,其硬度、强度和耐磨性肯定值得怀疑。那种感觉很要命,由此而成废物也有可能。但人生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你是很难成功的。
记者:从最初的阅读者到写作者、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转换,您是如何做到的?
吕翼:读书和写作,是个人的事,是内心的事。文化传播则是大众的事,更多是与他者互动的事。人不能只顾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也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年来,我教过书,在文联、宣传部、报社工作过,也曾经有过一些文化上的兼职,这样的文化传播很重要。在单位,认真做好单位的事。回到家,就进入读书写作的世界。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人生的长度,得以自己的方式来延伸。
记者:您记忆深刻的阅读,为您架设起人生记忆与文字驰骋的文学创作之路,对于喜欢读书写作的人来说,您有什么好的忠告和建议?
吕翼:读书是修心的事,成本最低却最高级,最管用;写作是让自己焠火的成长方式。读世界名著,才能写人生丰饶。对不对,行不行,自己走一遭就知道了。
记者:可否用一句话来与大家分享您的坚持和不断奋起。
吕翼:唯创新方谋发展,持恒久乃成大器。
记者:文泽梅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