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20 13:512025年3月4日中午12时,弥漫在赤水河畔威信县水田镇山间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潮湿的雾气中,纵横交错的山路若隐若现。90年前,中央红军正是踏着这样的晨雾进入云南,在水田寨留下一串泥泞的脚印。90年后的今天,一条硬化的水泥路上,12岁的星星(化名)攥着威信县公安局水田派出所所长李云的衣角往家走,脖子上的红领巾像一团倔强的小火焰,仿佛要将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照亮。
水田镇95%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孩子与祖辈相依。当城市谈论“空心化”时,水田派出所的民警和辅警正用24年的接力,填补着另一种“空心”——他们被3800余名留守儿童亲切地唤作“警察爸爸”“代理妈妈”。
丁零零……下课铃声打破山里的寂静,星星离开教室跑向等在校门外的李云。
“李爸爸!”星星大老远就对着李云喊道。
星星就读的水田小学离家约3公里,在这条蜿蜒平整的回家路上,李云叮嘱星星:“只有3个月就要小升初考试了,我给你买了几套模拟试卷,做完我要检查的。”“头发要扎好,这样才显得有精气神,在家里要帮爷爷奶奶做点事。”星星是威信县水田派出所重点关注帮扶的40名留守儿童之一。在她2个月大时,父亲不幸去世,后来母亲改嫁并外出务工,她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星星变得敏感内向,在学校不爱说话,也不爱交朋友,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提高。
2022年冬天,当李云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门时,只见女孩蜷缩在墙角,作业本上的字迹被泪水浸成墨团。在多方了解小星星特殊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得知父爱的缺失导致孩子性格愈发孤僻后,本就承担着8名留守儿童帮扶任务的李云,主动从女辅警陶聪敏手中接过对星星的帮扶工作。
此后两年,这位“警察爸爸”用近乎笨拙而执着的方式修补着孩子心中的裂缝。只要有时间,李云就会去学校接星星放学,蹲在土灶边辅导她做数学题。家长会上,他的小本子记满了老师的叮嘱。自从有了“李爸爸”的陪伴,星星渐渐变得开朗,还在学校交到了好朋友。今年2月,星星再次获得“进步之星”的荣誉,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二张奖状。兴奋之余,她用铅笔在本子上画下紫薇树,还有戴着警帽的“李爸爸”和自己。
事实上,自2001年起,时任威信县公安局水田派出所所长的邱刚和民警在走访时就发现,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农村留守儿童很大程度上会面临情感缺失、教育资源不足、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此后,9任水田派出所所长接续率队,开启了一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爱心接力。
2012年,威信县公安局水田派出所开展了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服务。11年间,水田镇有135名留守儿童先后在“警察爸爸”和“代理妈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此外,在“一对一”帮扶的基础上,水田派出所通过集体帮扶、结对帮扶等方式,联动妇联、爱心企业等开展“守望乡村”行动,累计帮扶留守儿童3800余人。
在威信县公安局水田派出所的办公室里,几本略微泛黄的《留守儿童帮扶台账》铺展开时光的褶皱。那些被帮扶的孩子,如今有的已经当上老师,有的成为医生,还有的即将参加今年的高考、中考。
2021年9月,水田派出所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底,28岁的李云担任水田派出所所长。那时的他虽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却已经在学习如何做好一名“父亲”。
2025年3月4日14时许,在星星家里,李云拍下贴在客厅墙上的“进步之星”奖状,而他的手机屏保正是一岁半女儿的照片。这一刻,期待与责任重合,两种父亲的身份相互交织。这位“90后”警察在缝合时代的裂痕时,又为社会增添了一份温暖。
缘起
一场以爱为名的守护
记者:我们了解到水田派出所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并获得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请问你们开展本项工作的初衷是什么?
李云:威信县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常年动态保持在18万人左右,务工收入占农村家庭总收入七成以上。随着经济发展,水田镇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而越来越多的孩子则留在村寨里成了“留守儿童”。由此,我们不得不面临两个矛盾:一是家里的老人想把孩子管好,但由于年龄大、教育水平低等原因很难实现;二是父母希望通过外出务工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但由于缺少陪伴反而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间接导致其他问题产生。
从基层派出所民辅警的工作职责来看,关心关爱包括老人、小孩在内的弱势群体,做好辖区日常治安管理,为群众排忧解难都属于工作范畴。因此,大家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焦虑和学业压力?
水田派出所的民警和辅警用24年的接力填补着一种“空心”——他们被3800余名留守儿童唤作“警察爸爸”“代理妈妈”。图为李云和孩子们互动。
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这些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无忧无虑地成长。工作最开始,我们通过走访掌握相关情况,看望慰问部分留守儿童,向他们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赠送文具、生活用品等,尽可能去做一些事。渐渐地,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了水田派出所的传统工作和重点工作。每一任所长都持续跟进相关事项,后来还创新推出“党旗育苗警旗护苗”行动,采取民警和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的形式,逐步和当地群众建立起更广泛、更深入的联系。
记者:请详细介绍一下你们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李云: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地,因此我们的帮扶工作主要为亲情补偿和儿童认知引导。在水田镇湾子苗寨,有一位名叫熊杰红的妇女。1994年,她与丈夫外出浙江打工途中,由于放心不下家中3个正需要父母关爱的孩子,毅然独自返回了家乡。回到湾子苗寨后,她主动承担起照顾寨子里留守儿童的责任,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就给孩子们做好吃的、讲故事、教唱民歌等。受这件事的启发,我们针对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开展“一对一”重点帮扶,并制定了“241”制度、“四问一跟进”举措和“一桥两站”机制等多样化帮扶措施。我们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照顾,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及时纠正不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找我们,通过情感连结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重拾自信、重建安全感。今年,辖区有40名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派出所9名干警共同成为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
为实现留守儿童“生活有关爱、学习有帮助、行为有约束、安全有保障”的目标,派出所全体干警在辖区内广泛开展“六个一”志愿服务活动:每月与结对孩子谈一次心,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一封信、通一次电话,每学期与孩子父母、班主任沟通一次,每年陪孩子过一次节日。考虑到水田镇山高坡陡、弯多路急的地理特点,为确保孩子们上下学安全,我们进学校、进村寨、进家庭,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开展健康安全知识讲座等。通过活动交流,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加深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同时推行“驻足举手敬礼”文明礼让行动,共培训学生7000余人次,实现了辖区连续10年涉校涉生交通事故零发生。
坚持
不以微小而不为的感动
记者:在开展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李云: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扉。就拿星星来说,我第一次去她家走访时,在屋外和她的爷爷奶奶了解情况,她就躲进了房间,过了很久才肯出来,也不主动说话,一直低着头,你问几句她才答一句。另外,我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星星以前在学校比较内向,从不主动参加活动,也不愿意交朋友。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周围人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如果无法让他们打开心扉,改变封闭的状态,更别说引导他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了。因此,我认为最好的帮扶不仅仅是给予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重塑精神世界,为他们指引方向,点燃他们对梦想的渴望,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走出大山。
记者:你如何看待这一场长达24年的接力?这项工作带来了哪些改变?请举例说一下。
李云:中国有句古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做的这些事或许微不足道,但却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一开始,星星和我也很疏远。后来,我去开家长会,放学后上门辅导她写作业,和老师沟通她的学习情况,还会和她奶奶叮嘱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差不多过了3个多月,有一天,在她家讲完作业,我和她奶奶正在交流她最近的情况,不知道什么时候,星星悄悄跑过来,轻声喊了一声“李爸爸”。等我反应过来,她早已跑不见了。这一声“爸爸”,让我既感动又欣慰。
和星星同班的小玲珑,是前任所长骆阳的帮扶对象。虽然已经调离了水田,但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回来看看小玲珑。建立起来的情感是不会断的。现在,小玲珑还是会经常给骆阳写信,有什么心事都会告诉他。这些孩子一天天变得开朗,学习不断进步,家里老人省心,外出务工的父母也放心,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这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收获,也是最有意义的改变。
梦想
托举一粒会开花的种子
记者:请你从基层民警的角度,分析一下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化解社会矛盾不稳定因素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李云:从基层民警的视角来看,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是社会治理的人性化实践,更是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家庭条件困难,部分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我们在开展帮扶工作时,会优先选择此类家庭进行跟踪帮扶,化解存在的不稳定因素。通过“警校联动”“警务+”等创新机制,我们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深度嵌入基层治理网络,这样做,既能填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又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修复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有效降低了治安案件发生率、留守儿童集中区域治安警情以及校园周边的矛盾纠纷。
这背后蕴含着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当我们的处警模式从单一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当工作重心从治理末梢向治理前端延伸,当每一条情感纽带汇聚成河,一定程度上,我们就能重塑这些孩子的命运轨迹。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关心关注这个群体,合力将爱和关心转化为解决现代社会治理难题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对弱势群体投入的善意,终将转化为社会稳定的治理红利。
记者:我们了解到,你在学校讲座中设置了关于梦想的话题,希望大家通过改变自身实现走出去,这其实是希望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条件和认知层面都能有所突破,对吗?
李云:我自己也是从农村出来的,通过努力读书才走上了现在的工作岗位。设置关于梦想的话题,是因为我不仅希望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更希望尽我的一点绵薄之力,激励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树立目标并不断为之奋斗。我希望他们将来不是迫于生计才走出大山,而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超越。在那场讲座上,星星还有班上好几位同学都说他们以后想当警察。我不确定是不是受我的影响,但如果真能在留守儿童心里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等它破土而出时,或许就能长成守护一座村庄乃至整个社会的力量!
记者:谭光吉曹阜金/文通讯员:向元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