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18 09:42水富人口中的盐井老街,位于太平镇盐井村大桥旁边,这是一个地处大山深处曾商贾云集的农村小集市。可能是太小、太偏僻的缘故,外界很少有人知晓这个地方的存在。但若是提起一位革命烈士的姓名,很多乌蒙儿女一定会知晓她的革命故事。
盐井老街 ,因何而建,又是何时建成,何时形成每5天赶集一次的习俗等,现已无法查询、考证。老街是我儿时买东西必去,也是唯一一处能买得到东西的地方。盐井老街街道比较狭长,宽约8米,长约100米。街面用石板铺砌而成,整洁、平整,晴天不扬尘、雨天不积水。
盐井老街,依山傍水,山环水绕,一面靠山,两面临溪。记忆中,街市由上下两排石木瓦结构的住房组成。在街东头有一个小坝子是猪肉交易点,街西头也有一个小坝子是家禽交易点,街道两边则是布匹、针线、服装、蔬菜、籽种、药材等交易场所。街两边的民房里开设有小餐馆、裁缝店、糖果店、烟酒店、日杂店、旅店、药店等。一到赶集天,四面八方的人就来这里买东西、卖东西,会朋友、谈生意,热闹非凡。
在老街后面有一个面条作坊和一个水轮机发电站。面条作坊前面是一个偌大的场坝,用于晾晒小麦和面条。这个场坝还是露天电影放映场,因此,人气相当旺盛。记忆中,只要听说那里晚上要放电影,几个小伙伴就要自己动手准备照明用的火把或煤油灯。制作火把很简单,就是将10多根1米左右长的干竹节锤破一端,捆成一把,再在锤破的那端塞入一些苞谷壳等易于点燃的东西就制成了。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就制作煤油灯,用玻璃瓶先装上大半瓶水,再倒上一定量的煤油,最后在瓶口处塞一根裹紧的火纸条即可。由于煤油的比重比水小,煤油就会浮在水上面,然后浸湿瓶口的火纸,一点就着。
那时,农村唯一的“高档”文化生活就是每月能看上一两场露天电影。每当放电影那晚,面条作坊的坝子里便人山人海,若有哪家的小孩子好奇,不听话到处乱跑,想要找到自己的父母或伙伴,那简直就是难上加难。一旦有小孩子不小心走散,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助放映员通过大喇叭呼喊寻找。当电影放映完后,大家便纷纷点燃手中的火把或煤油灯,有说有笑地朝着四面八方散去,那四周火把挥动的场景非常壮观,堪称是乡村“篝火晚会”,也可称之为乡村“火把狂欢节”。
20世纪80年代初,因老街后面出现了大面积滑坡迹象,为确保老街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政府决定整体搬迁老街。老街的村民在政府的号召、动员和帮扶下先后搬离,绝大多数村民将新房建在了距离老街1公里处的“三观楼”。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三观楼已形成了一个高楼林立、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干净整洁、文明祥和、欣欣向荣的新型农村小集镇——盐井集镇。如今,盐井集镇已是水富市太平镇第二大农村小集镇,辖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集镇上有村民委员会、中心小学、卫生所、中医馆、“为老”志愿服务中心以及多家超市、宾馆、小商店,附近还建有1个农贸市场、1座变电站、1家乡村“农家乐”、3个居民集中安置点和3家本土企业。俨然,盐井集镇已成为辖区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老街因整体搬迁,曾经的繁荣与兴盛都成为过去,只留下人们搬离后的残垣断壁,但老街这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名字却永远不会被人遗忘,特别是那抹永不褪色的“中国红”。
老街有何特殊?若它作为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名,那一点也算不上特殊。但把它作为当地红色革命基因和红色革命精神的“摇篮”,却有着十分重大而特殊的意义,因为这里是昭通历史上第一位女党员革命烈士白宗华的出生地和成长地。
白宗华,1905年出生于盐井老街,其父亲白玉廷是一位家风清廉、思想开明的私塾先生,也是当地很有名望的“哥老会”首领。其兄白宗元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工兵科,历任滇军少尉排长、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师工兵营营长。白宗华自幼在家中私塾读书,饱览群书,思想进步,21岁考入四川省宜宾女子师范学校,23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白宗华在加入党组织后,经常与学校地下党员、进步学生一起秘密张贴革命标语,与反动派进行不懈斗争。因此,这也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在一次开展活动时,宜宾城防局军警突然到学校进行搜捕,白宗华等人闻讯翻墙逃走,不料在逃走过程中被城防局军警抓获。被抓后,面对敌人的威胁引诱,她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没有说出组织秘密及一个成员姓名。最后,在其父亲的多方努力和周旋下,白宗华被释放回家。
回到家后,白宗华始终没有放弃投身革命的理想信念。半年后,她偷偷从家中跑出来,只身一人去到四川宜宾重新找到了党组织。在宜宾党组织的帮助下,白宗华于1929年5月到达重庆,以大学旁听生的身份在重庆开展革命活动。后因身份暴露,被党组织安排到上海,化名“琼箫”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秋,因叛徒出卖,白宗华再次被捕,在狱中遭受了各种严刑拷打,但她始终坚守着心中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挠。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师工兵营营长的白宗元得知妹妹被捕后,便求助其师长出面,将妹妹保释出狱。
出狱后,白宗华被哥哥接到了位于襄樊(今湖北襄阳)的军营中。她三番五次地对哥哥讲述民众疾苦,积极向哥哥宣传革命道理。最终,白宗元被妹妹的革命情怀和革命精神打动,决定弃暗投明。
1930年3月初的一个夜里,白宗华带领1个连的士兵先行“逃跑”,其兄白宗元则带领另外2个连的士兵佯装追赶。然而,由于行动泄密,士兵们还没有到达与党组织会合的地点,就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虽殊死拼搏,但终因寡不敌众,士兵们不惜为革命事业流血捐躯,壮烈牺牲。时年,白宗华年仅25岁。
为了让更多的人铭记这段革命历史,2013年12月,水富市委、市政府在相距盐井老街约150米处,竖了一块编号为“昭通市革命遗址K001”的纪念碑,在白底红字的“白宗华烈士故居遗址”纪念碑上简要刊记了白宗华烈士的革命事迹。这座纪念碑不仅体现了对革命烈士的永久怀念,更是对当地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和赓续。
盐井老街是什么?“她”既是昭通历史上第一位女党员革命烈士的出生地和成长地,也是乡村变迁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她”既是当地革命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红色文化符号。历史的车轮虽然让盐井老街失去了昔日的繁荣与兴盛,但白宗华革命烈士的红色精神却在乌蒙大山深处遍地开花,并得到了传承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