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01 10:092024年秋,我背上行囊走向了乌蒙山深处的水富市石燕村,开启了驻村选调生的新征程。半年多来,从机关到田间、从书本到实践、从“外来人”到“村里人”,我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千钧之重与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于我而言,这段时光既是锤炼本领的“墩苗田”,更是磨砺心性的“磨刀石”。
破茧:在“崎岖山路”中叩响初心
初到石燕村,我问村党总支书记:“石燕村是什么样子的?”他笑而不语,指了指介绍板上面的文字“山高路陡,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下村的一段路,山上容易掉石头”。每当发生垮塌,村干部总是第一时间通知村民并组织清理,这种无畏又乐观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刚到村里工作时,我心怀忐忑,唯恐空怀为民之心,也担心因能力欠缺而有负党组织的期望。然而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我将驻村“第一犁”深耕政策沃土,把研究生时代钻研学术的劲头用在了政策学习上,带上政策的“种子”去走访入户。每次走访,笔记本总是满满当当地记录着群众的基本情况和需求,慢慢地,我明白了政策宣传不是照本宣科的广播,而是滴灌群众心田的细雨。这漫山遍野的石头,终将在为民初心的叩击下,迸发出乡村振兴的铿锵回响。
砺剑:在“一枝一叶”中锤炼担当
基层工作无小事,桩桩件件系民生。临近蛇年春节,我意识到正是农家自养家禽等农产品的售卖黄金期,于是积极对接农户与单位职工,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近1000元。看着他们脸上喜悦的笑容,我深刻体会到把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织成网,何尝不是乡村振兴中一股微小的力量。
2025年春节前夕,石燕村举行了迎新春联欢活动,我以主持人的身份登上了“村晚”舞台,怀着炽热的心向大家介绍节目单上的民歌、民舞,看着《打鼓匠山歌》等充满农家文化的表演,我深受触动。活动结束后,我与村民围坐聚餐,欢声笑语驱散了冬日的寒冷。村党总支书记这时候问我:“你看我们石燕村是什么样子的嘛?”我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温暖和谐的画面和群众醉人的笑容……
铸魂:在“双向奔赴”中厚植情怀
驻村工作不仅是“施”与“受”的实践,更是“心”与“心”的共鸣。我曾劝学生小杨返校上学,在后续的回访中为她送上学习资料,离开的时候她固执地往我手里塞了两个橘子;曾帮助困难家庭老吴化解矛盾纠纷、争取赔偿,一次走访时,距离他家还有数百米,便看到他热情地挥手,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曾与村民共同安装路灯、一起翻山越岭巡山护林……这些点点滴滴,恰似春夜细雨,无声浸润心田,我懂得了“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使命,更是血肉相连的情谊,也明白了驻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就像漫山遍野的云南松,干部的根系扎得越深,群众这片沃土便越发生机盎然,我们在以心换心、以情暖情中共生共长。
明志:在“向下扎根”中坚定信仰
基层是一本厚重的“无字书”,教会我两堂课。一堂是“方法课”,从“理论派”到“实践派”,我学会了用“土办法”解决“新问题”。记得有一次村委会停水了,周边农户的水龙头也“哑了火”,村干部老谭稍加思索便决定用钉子给水管“放气”,“嗤”的一声长鸣后,水流奔涌而出,这场特殊的“水利会诊”,让我深刻领悟到看似粗粝的“土办法”,实则是成年累月与山水对话的生存智慧。一堂是“初心课”,在与74岁老党员杨大爷的交谈中,他掏出泛黄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说:“当年入党宣誓时,我就决定这辈子要跟党走、为群众做点事。现在,我老了,该是你们年轻人担重任的时候了,你要好好干啊!”这些话令我如醍醐灌顶,原来选调生的光环不是“镀金石”,而是“责任状”。
石燕村的星空格外清澈,仿佛能照见初心。半年驻村,我褪去“书生气”,染上“泥土香”,从“外来客”变成“自家人”。未来的路,我将继续以“赶考”姿态扎根乡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青春融入山河中,做一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脚上有泥的新时代选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