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阅读昭通·党建|传承创新 厚德仁爱 至精至诚 ——昭通市中医医院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5-03-18 10:56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三年来,昭通市中医医院服务门急诊患者360多万人次,服务住院患者近30万人次,开展手术5万多台次,DRGs出院人数2024年位列全省中医医院第一,住院患者满意度达98.4%,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43%。

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厚植文化底蕴,赋能高质量发展,在《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24)》中,荣登“2023年中医医院500强”榜单第144位,在全省中医医院中排名第3。

昭通市中医医院党组以党建为引领,先后开展“管理提升年”“学科建设年”“强基固本年”活动,全力推动人才梯队日益壮大、医疗水平稳步提升、内涵建设不断深化、研究成果捷报频传……

昭通市中医医院党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中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医学事业发展为宗旨,秉承“厚德仁爱、至精至诚”院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在人才招引、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助推昭通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中西医结合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在新时代中医医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如何通过传承与创新,推动中西医结合,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近年来,昭通市中医医院以区域内发病率高、外转率高、群众健康需求量大的疾病为重点,不断发挥中医药特色诊疗优势,利用中西医结合,推动多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全院诊疗技术水平。该医院陆续建立了一批中医特色专科,推广开展12类98种中医诊疗项目、65项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和7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特色治疗,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要放眼全国,引进、吸收和发展更多、更好、更有特色的中医药诊疗技术,推出独具专科专病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在所有临床科室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促进中医药全程参与疾病的诊疗。”2024年,在某杂志举办的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昭通市中医医院负责人介绍了医院的办院理念和创新做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开放包容、共建共享。”

走进该院,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名医堂”内多位名老中医正在给患者把脉问诊,让群众“近”享优质中医资源;惠民大药房“人满为患”,方便快捷的“一站式”购药服务广受欢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杏林广场,将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中医诊疗理念等元素与景观相融合,让群众在就医休憩的过程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患者姜女士患失眠症10多年,辗转多地治疗无果,近日,她在昭通市中医医院推拿科经过中医特色治疗,不再失眠。

为了感谢推拿科团队精湛、专业的医术和周到、暖心的服务,她专程送来一面写着“十年失眠一朝治愈,腹部推拿大显神威”的锦旗。

推拿科是该医院的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云南省中医药临床重点学科,科室常规开展中医特色治疗项目20余个,每年帮助上万名患者重获健康。

昭通籍残奥冠军潘世云退役后,仍然保持高强度训练导致其出现严重颈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症状,颈部酸痛及左上肢麻木已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推拿科团队为潘世云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通过正骨推拿、针灸、中医定向透药等综合治疗,目前已无明显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明显减轻,工作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同为国家级重点专科的还有眼科,作为云南省区域中医(眼科)诊疗中心,医院眼科以精湛的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技术和群众良好的口碑享誉川滇黔地区,年门诊量达6万人次,治愈好转率达97%。

儿科是医院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省级中医特色专科、省级重点学科,科室辨证应用穴位贴敷、中药熏洗、隔物艾灸、中药离子导入等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相对便宜的中医药特色疗法,每年治愈患儿8万多名,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目前,医院儿科专科规模及业务量在全省三甲医院儿科专科队列中位居前列。

为了让专科学科发挥最大效益,医院不断完善重点专科及学科遴选、申报、考核、评价、管理、激励等机制。截至目前,该医院共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2个、省级中医临床医学中心分中心3个。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年来,该医院不断创新研发各类制剂和中医药特色健康产品,让中医药文化以更加时尚、便捷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该医院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合作启动云南省滇东北特色中药制剂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推进院内研发制剂9个,推出35个品种中药临床制剂、18个经典膏方、3款膏方棒棒糖、“乌蒙酸梅汤”等9款中药代茶饮、3大系列中药咖啡、2款足浴包、5款药膳包、3款中药香囊,深受老百姓喜爱。

守正创新促发展,中医药里绽新花。2024年,该医院获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美丽医院”建设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优秀改革案例。

至精至诚 筑巢引凤

切实保障患者就医安全

2023年11月,医院ICU科联合胸痛中心成功救治一名70岁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肺水肿患者;2024年2月,医院举全院之力多学科联手成功挽救生命垂危少女,救治过程中为女孩输血8400毫升,相当于给2个15岁女孩换了一次血;2024年7月,一名七旬偏瘫合并心衰患者,经过中医特色治疗,康复2个月后已能独立行走;2025年2月,经按压1.2万次、电除颤15次,男子心脏骤停3小时后在医院多学科协助抢救下重获新生……一场场高难度的手术、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一面面鲜红的锦旗、一封封真挚的感谢信诠释了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在护佑人民健康征途上的大医精诚和大爱无疆。

医疗质量安全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该医院把医疗质量作为发展之基,不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保障患者就医安全,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该医院不断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环节质控机制,规范诊疗流程,制定了《病历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和《病案质量评比实施方案》,对全院运行病历、门诊病历进行专项质控,持续开展出院病历评分。成立医保清单质控小组,专职开展医保结算清单生成前的病案质控工作,重点对疾病诊断、手术操作、费用情况进行质控。每月召开医疗、护理、院感质量安全分析会,将质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分析,并督促整改。将DRG重点指标纳入临床科室绩效考核中,激励科室提高技术水平和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置能力。在强化抗菌药物管理方面,该医院根据各科室的特点和需求,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设定了具体的目标值,实行每月考核,对临床医生的处方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设立临床药师门诊,由临床药师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服务,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建设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中医医院,人才是核心。近年来,该医院用精诚济世的情怀和求贤若渴的决心,秉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远赴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引进优秀人才,争取国医大师王晞星、张大宁、杨震的帮助与支持,与省内外医学领域多个专家团队和多名高层次领军人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医院共建立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7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3个、“凤凰计划”专家工作站8个、昭通市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省内外专家工作站27个。

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该医院推行科学有效的岗位管理、职称管理、执业医师管理等制度,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开展首届名中医、针灸推拿名家等人才选拔活动,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才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鼓励职工提高学历和职称,通过“传帮带”和各类培训培养项目,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截至目前,该医院自主培育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有高级职称17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172人。

根据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该医院以培养完整序列的中医药人才梯队为目标,搭建平台、健全机制,全力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战略,通过请进名家带教、院校定向培养、省内外交流合作等途径,切实提升自主培养、协同培养的能力,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人才,为医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撑。近年来,该医院2人入选“兴滇英才”、5人入选云南省名中医、2人入选云南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4人入选云南省中医药学科后备人才、6人荣获昭通市首批“兴昭惠才卡”、4人入选“兴昭人才”、2人获评“昭通最美科技工作者”、4人获评“乌蒙工匠”、1人获评“昭通好人”、1人获评“昭通市道德模范”。

在硬件设施方面,该医院配备有128排双源CT、伽马刀、骨科天玑手术机器人、3.0T核磁共振、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此外,该医院还不断加强卒中、创伤、胸痛、危重新生儿救治、产前筛查与诊断“五大中心”建设及优势中西医结合科室建设,不断提升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打造“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的学科建设格局。

妙手神针除病痛,杏林典范济苍生。3年来,该医院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切实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

厚德仁爱 无微不至

不断改善就医体验

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用最便捷的方式让群众“好看病、看好病”一直是昭通市中医医院秉承的服务理念。

该医院先后建立“名医堂”“弘医堂”,让曾经“一号难求”的昭通名老中医集中起来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以前找一个有名的老中医看病,需要排很久的队才能挂到号,有时候可能根本挂不上号,即便挂上号后,从看病到拿药也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一名患有慢性病的张某说,“现在只需要15分钟,无需排队等待就可以完成诊断,在手机上缴费后,直接拿药,非常方便。”名医堂每天早8点至晚10点均有医师出诊,患者可通过线上预约挂号,精准预约就诊时间,最大程度节省等待时间。开诊至今,共接诊服务纯中药治疗的门诊患者20余万人次。

为方便患者购药,充分发挥医保的统筹优势和国家集采政策下药品价格下降带来的政策红利,该医院整合资源,利用昭通城团结路临街门面,开设昭通首家惠民大药房,药品“零差率”销售,精简购药流程,打造简便、高效的购药体验,实现开处方、收费、取药和用药“一站式”服务,为群众节约了购药的时间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惠民大药房自开设以来,服务群众5.22万人,为群众直接节约药费达400万元以上。

始于患者需求,终于患者满意。2024年8月,该医院启动了“提升医护质量,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主题活动,制定诊前、门诊、急诊急救、住院、诊后、随诊6个维度共64项具体措施,并按计划加以落实,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和关怀。同时,该医院全面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包含医学影像结果互认项目7项、临床检验结果互认34项。截至目前,院内互认检查检验结果900余项,为群众节省医疗费20余万元;开展“一次挂号管三天”减轻群众负担行动,惠及患者6万多人次,为群众节省开支近50万元。

考虑到秋冬季节寒冷,昭通市中医医院为全院367个候诊椅加上了座垫,给147个洗手池加装了热水器,让患者和家属感受“暖心服务”;设置“爱心妈咪小屋”,为婴儿、“宝妈”营造一个安全私密的就诊环境;开设昭通市首家“药学门诊”,免费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开展夜间中药饮片调剂、中药饮片急煎、中药打粉、膏方熬制等服务,方便患者取药;组建了一支1562人的志愿服务队,在门诊大厅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扶老助残服务站”“党员先锋岗”“青年志愿岗”,每天安排党员、志愿者为就诊人群提供义务服务;每年志愿服务者达3000余人次,年志愿服务时长达6万小时,为社会文明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成立由10余名院内退休老中医专家组成的“银耀乌蒙”老中医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对口帮扶、爱心义诊、上门巡诊、公益慈善等活动;组织优质医疗专家团队常年坚持开展“健康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部队、进企业”活动,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20多万人次;在5个社区建立“健康小屋”,定期派遣医务人员到社区开展免费坐诊;提高医学检查工作效率,放射、超声、心电图等当天完成普通检查、当天出具检验报告,特殊检查缩短预约时间……

一项项无微不至的暖心服务大大提升了患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与此同时,昭通市中医医院在文化建设和科研教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该医院在文化建设中通过将“文化与制度、传统与现代、服务与产业、活动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方式,引领全市中医药文化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该医院在科研与教学上勇于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近年来,该医院累计申报各类项目114项,先后获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4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32项、市级科技成果奖90余项、国家专利13项。在教学方面,该医院充分发挥云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其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优势,组建了一支270余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每年承担各院校1000余名实习生、成教生的临床教学工作,不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医院开展学术培训,开办国家级继教项目8项、省级46项、市级20项。在规培方面,该医院建立了现代化、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设有针灸、推拿等21间专业操作训练室,配备有3G智能高端模拟人、高级智能孕产妇模拟人和中医诊断及考核系统、中医脉象诊断训练考核系统、经穴位及针刺仿真训练系统等400余种先进教学模型设备;设有中医药标本展览室,配备手术闭路教学视频系统、住培教学管理、心电图诊断训练考核、远秋医学题库、资源管理、智慧化教学管理及远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全面实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工作的数字化系统管理,有效满足规培、实习、“三基”、护理等日常培训基本需求。该医院现有在培中医规培医师256人。2023年,该中医住培基地平均成绩排名全国第68位,全省排名第1位;2024年,全国中医住培基地能力考核排名地市级医院第46位,结业考试通过率达100%,结业就业率达100%。

“医”路高歌铸辉煌,奋楫扬帆再出发。站在新的起点上,昭通市中医医院党组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始终怀揣“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伟大使命,秉承“厚德仁爱、至精至诚”院训,在新时代继续谱写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通讯员:唐远超\文 记者 张广玉 通讯员 寇浩东\图

一审:杨超烨               一校:唐远超      二审:聂学虎

二校:王文富 周万琴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杨超烨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杨超烨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