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理论丨关于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帮扶的几点建议

 2024-08-14 10:22  来源:昭通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昭通将36万余名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跨越。坚决守住我市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最大战场就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收入来源主要还是靠就业收入。因此,做好搬迁后续就业帮扶对于坚决守住我市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具有重要意义。

一、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帮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后续就业帮扶任务依然艰巨

1.搬迁劳动力就业能力弱、稳定就业难。部分搬迁劳动力尤其是45岁以上的劳动力,在原居住地搞养殖、种植是好手、能手,但到了安置点,尤其是城镇集中安置点,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缺乏发展产业的思路和实用技术,务工就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害怕承担发展产业的风险,致使后续产业扶持效果不明显,帮扶就业难度大。

2.安置点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是虽然绝大多数安置点都提供了专门的公共就业服务,但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业的人数不多。二是虽然部分安置点引入了社会就业中介机构,但通过社会就业机构实现直接就业的搬迁劳动力少。三是有劳动力想出去打工,但没机会,需要帮助找工作。

3.培训效果有待评估。绝大多数安置点都开展了技能培训,多数搬迁劳动力都参加了培训,但整体上重生产技能培训,特别是农业种养技术比重最高,轻生活能力转换培训。大多数搬迁劳动力参加了多次培训,培训效果得到普遍认可,但培训的就业效果没有评估。

4.搬迁劳动力对当地就业的帮扶需求较大。最主要的是在当地就业的帮扶需求,包括就近就业、种养业、居家就业、创业、公益性岗位等方面的帮助。

5.安置点就业帮扶难。我市大部分搬迁安置点集民族地区、地震灾区、革命老区、高寒地区、连片贫困地区于一体,第一,就业帮扶资金缺口较大,主要依靠中央、省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地方财政配套困难;第二,由于搬迁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培训资源短缺等原因,存在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第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开展有组织的转移就业难度大;受技能水平、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转移就业稳定性较差。

(二)外出务工是多数搬迁劳动力就业增收的主渠道

总体上,外出务工是搬迁劳动力最主要的就业方式,相对于其他就业方式,务工收入高。

外出务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能外出未外出的劳动力部分是思想上有惰性或能力不足的人员,帮扶外出就业难度大,需要采取更大力度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二是外出务工受输入地经济波动影响大。受经济下行影响,东部沿海地区有些企业订单推迟、减少,有的甚至倒闭,部分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稳定,存在由于生产压缩等原因而失业或回流的情况。三是随着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低技能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减少和转移,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就业创业,加大了安置点的就业压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安置点产业配套,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问题。

(三)本地就业是搬迁劳动力必不可少的就业途径

部分搬迁劳动力由于要照顾家庭(兼顾种地养牲畜)、身体不好(残疾、精神疾病、智力有问题、有病干不了重活等)、能力偏低(年龄大、没技术、语言不通)、个人偏好(习惯了之前的工作、不想离乡、不想去远的地方)、安全因素(安全性低、不熟悉、不信任)等原因,选择在本地就业。

1.本地务工是本地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本地务工的灵活性更高,持续工作时间长,本地务工最主要的问题:一是灵活就业需求居多,就业信息对接难,需要安置点干部积极跑信息;二是搬迁劳动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低。

2.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等就业帮扶措施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社区岗位、基础设施建设岗位等都是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的做法,其中公益性岗位在搬迁劳动力就业途径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扶贫车间、社区岗位、基础设施建设等岗位在搬迁劳动力就业途径中占比较小。总体上,这些岗位持续工作时间相对短,可以更好地满足劳动能力弱、妇女等就业需求,对劳动能力强的人员的吸引力低。上述这些就业渠道存在的问题:一是一些安置点公益性岗位比例过高,而另一些安置点公益性岗位不足;二是扶贫车间的可持续性不足;三是部分搬迁安置点场所不够,限制扶贫车间的开发;四是扶贫车间多是原材料初级加工,原材料、销售两头在外的比重高;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只能创造阶段性就业岗位,也不是长期的就业途径。

3.发展农业仍然是搬迁劳动力重要的就业增收渠道。从事农业生产是搬迁劳动力的看家本领,其中,从事种植业的人数最多,从事养殖业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收入更高。搬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主要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绝大多数安置点都有产业扶贫项目,且产业扶贫项目以农业为主。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能带动更多搬迁劳动力,而非农产业扶贫项目增收效果更明显。农业就业的主要问题:一是安置点没有土地可耕种;二是农业生产的收入相对较低;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相对不足。

4.相当比例的搬迁劳动力需要本地就业的帮扶。搬迁劳动力最需要的是在当地就业的帮扶需求,根据笔者随机走访的50名安置点劳动力情况来看,近3/4的搬迁户表示还希望得到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本地就业帮助,超过1/4希望得到种植养殖方面的帮助,只有1/10希望得到外出就业方面的帮助。就业帮扶工作重心应向促进本地就业倾斜。

(四)社会融入对搬迁劳动力就业有影响

一是搬迁群众的收入普遍提高很多,但融入新环境程度较低。因为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居住条件改变以后,生活成本也增加了,搬迁群众适应城市生产生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只是收入和就业的问题,只有融入新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就业转型。二是搬迁后土地、户籍等后续管理等,缺乏关联性、协同性的改革措施,影响搬迁劳动力就业转型。搬迁群众的相关权益也与户籍、土地捆绑在一起,不少搬迁群众担心原居住地的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受损,搬到安置点居住又不迁入户口,导致居住地和户籍地需要共同对搬迁群众进行管理。

二、进一步做好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帮扶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后续就业帮扶工作目标任务

1.将促进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目标任务。目前,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但搬迁劳动力就业能力较低、就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因此,需要将促进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目标任务,推动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就业机制、技能提升机制、收入增长机制,确保在长期中搬迁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脱贫发展。

2.进一步促进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目前,大部分安置点已经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下一步,就业帮扶的工作目标应从“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的目标上升到“搬迁劳动力稳定和比较充分就业、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的目标,逐步从消除绝对贫困向消除相对贫困阶段转变。

3.针对不同安置点筑牢就业保障。城市安置点应强化就业帮扶,落实搬迁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岗、转岗、拓岗、兜底安置优先等政策,确保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安置点应突出推进产业项目发展,统筹迁入迁出两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因地制宜选产业,因户施策立项目,通过成立合作社以及引入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吸引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确保搬迁群众收入稳定。

(二)具体措施

1.加快安置点产业培育和发展。就地就近就业是搬迁劳动力的主要需求,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关键是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安置点产业。一是从市级层面协调各方面资源,将部分物资生产加工车间落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稳定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鼓励安置点利用现有资源,组建建筑施工队、家政服务、保洁、物业管理公司等,培育和壮大社区经济,增强社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督促指导各地充分盘活利用搬迁安置点现有门面、架空层、扶贫车间、厂房、加工设备等资源,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为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让广大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四是利用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资源,整合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等部门项目资金,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布局,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尽可能为安置点配套建设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五是建立完善产业发展和搬迁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搬迁群众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六是进一步强化以工代赈政策。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投资建设领域和实施范围,将建设领域从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拓展到农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林业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发挥“赈”的作用。

2.深入挖掘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安置点及安置点周围散落着大量的灵活用工需求,但这些用工需求信息尚未有效收集传播,需要进一步深挖。为此,一是加强安置点公共就业服务和市场化就业服务,特别是发挥劳务经纪人的作用,更好实现灵活用工市场的供求匹配。二是安置点可以成立劳务公司,将搬迁劳动力组织起来,开展当地的劳务派遣、劳务承包。三是围绕当地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等挖掘就业岗位。四是发展数字平台经济拓展就业岗位。广泛发动阿里巴巴、京东、美团、顺丰等数字平台经济企业,深入实施定向招聘、居家就业、创业带动、爱心助农,支持数字平台经济企业定向开发一定岗位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落实稳岗就业支持措施。

3.进一步促进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外出务工是搬迁劳动力增收最重要的途径。要实现搬迁劳动力就业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分散外出向定向输出转变,由季节性临时性向常年稳定性转变。为此,一是要提高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能力,着重开展有效的扶志扶智培训,推动高质量就业。二是要充分发挥域外劳务基地和联络处作用,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促进稳定就业。

4.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搬迁劳动力积极创业。创业是就业之源,要充分激发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搬迁劳动力的创业潜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加大对搬迁劳动力的创业扶持力度。二是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培育搬迁劳动力创业,提供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服务、创业培训服务。三是鼓励各类创业导师深入安置点,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创业指导。

5.扶贫车间进一步提质增效。扶贫车间在促进留守妇女就近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后续就业帮扶的重要途径。为此,一是有条件的安置点要建立扶贫车间,安置点要扩大生产经营场所,扩大扶贫车间覆盖面,给予厂房、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在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中加强扶贫车间建设,引进更多知名企业,给予劳动密集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昭通有劳动力优势,对企业有吸引力。三是改善扶贫车间工作环境,逐步提高在扶贫车间的劳务收入水平。四是对搬迁劳动力在就业扶贫车间工作满6个月的,可给予搬迁劳动力就业奖励。自然年内就业扶贫车间吸纳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及以上的,给予扶贫车间稳岗就业奖励。

6.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岗位政策。公益性岗位是兜底性就业安置渠道,要科学制定公益性岗位政策。一是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安置点劳动力的实际情况,确定公益性岗位的数量。二是要结合安置点的实际,开发适合各类需要的公益性岗位,特别是一些民生性和基本公共服务类的公益性岗位。三是统筹使用各类资金支持公益性岗位开发,合理确定公益性岗位报酬,确保搬迁劳动力基本收入水平。

7.注重培训质效,不断提升就业能力。促进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关键是提高搬迁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为此,一是要坚持就业导向、需求导向,深入实施技能提升行动。结合地域特点,拓展培训内容,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掌握1~2门就业创业技能。二是选取一批适合居家灵活就业的专业项目,开展居家灵活就业培训,提升易地搬迁群众居家灵活就业能力。鼓励各地结合本地产业特色,组织易地搬迁劳动力参加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在教育培训体系中设立安置点搬迁劳动力生活能力提升项目,开展语言、文化、城市化生活技能常识等常态化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并可持续发展。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张旭峰 段文星 朱啟华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阅读昭通 理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