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人文丨我记忆中昭通的味道

 2024-07-11 11:44  来源:昭通日报

在云南的历史上,昭通曾是云南通向川黔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

红军长征时曾经过昭通。毛主席在著名诗篇《七律·长征》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来昭通那天,刚下过小雨,到处都是泥泞。没来昭通时,我曾想这是诗人伟大浪漫情怀的体现,现在看来这是对当时现实的写照。

到云南后,我才知道昭通以产天麻为著。对天麻的认知是在很多年以前,那时我还在上中学,母亲经常头痛,吃药一直没有明显效果。一位老中医给母亲开了几服中药,其中有一味药就是天麻。当时,在老家根本买不到天麻,只好请在外地的大伯寄些过来。

天麻治头痛有特效,昭通的天麻以品质好而闻名世界。母亲吃了有天麻成分的中药后,头果真不疼了。没有想到,多少年过去后我竟然来到了天麻产地。昭通除了产天麻外,还产煤,而且是上好的优质煤。

我第一次到昭通,同行的人告诉我,整个昭通市地下全是优质煤,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我在营区里散步,露出的土质都是煤屑。

在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年从世界各地飞临大山包湿地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已达2342只。那是一处著名的景点,因黑颈鹤的缘故,许多人慕名而来。

这一次随武警总部工作组的同志到昭通,由于时间充裕,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以下简称“支队”)的同志建议我去看一下龙氏家祠。龙氏家祠是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建的家祠。因龙云的原因,这座祠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和影响。到一座城市除了看自然风光外,最重要的是去看一下历史古迹和文化。

从支队到龙氏家祠的路不远,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开车的是一位老司机,轻车熟路,不一会儿就到了。龙氏家祠对面不远处有座小松山,在小松山脚下,有一龙潭水,四季长流,冬暖夏凉。支队的同志告诉我,千百年来,它养育了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

当年,龙云选这片地方建家祠同这龙潭水有关,取“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之意。龙潭水连着龙氏家祠的护城河。护城河宽丈余,深六尺,河内长满了各种水草,游鱼成群结队。据上了年纪的人讲,用鱼叉就可叉到河里的鱼,天要下雨时,护城河里便响起如潮的蛙鸣。

龙氏家祠修建于1933年,仿照吴三桂的金殿而建成。我到云南工作后,曾经到过金殿,那里金碧辉煌、气势非凡,但龙氏家祠的规模要比金殿大得多。远远望去,祠堂雕梁画栋,是一座典型的仿清建筑。整座建筑坐南向北,由祠堂、宅院、碉楼组成,四周有高大厚实的石墙。墙上布设有枪眼和垛口,正面左右接护墙外有二层攒尖顶炮楼。导游告诉我们,左为祠堂,右为庄院,最前立照壁一堵,门开两侧。

主体部分包括正殿过厅、厢房、耳房、影壁等,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2个大天井,四角有4个漏角天井。主体包括祠堂和庄院两大建筑群,建有护城河、城墙、门楼、碉楼、网球场、月牙池等。祠堂有三进院落,中轴对称,四合六天井,包括照壁、券门、过厅、两厢、正殿等。进了院内,不远处祠堂和住处便分开了。

走进龙氏家祠,迎面是一座很大的照壁,风格完全按照大理的风格制作。见我们惊奇,导游便告诉我们,这是龙云按照他第三个太太的意思设计的,他的第三个太太是大理人。我到过大理,大理的风俗文化在这里体现得很完整。

走进门内,建筑十分雄伟,这些年全国各地各种祠堂我见过不少,这座祠堂同我所见过的祠堂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内院即正殿,单檐歇山顶,琉璃瓦铺面,屋脊双龙戏珠。殿前月台,左右铜亭,是供奉龙云家祖先灵牌的地方。殿前月面为大理石,栏杆及石鼓尚存。

全祠各院内均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楼为二层木构造型,飞檐翘角,如龙腾空,古朴玲珑完全是仿清代的传统建筑,掩映在高大的柏树、樱桃树、柳树之间。内外天井都由大小相等的方形石块铺就,双重堂天井,耳房1面5间,板壁上画有各种古典图案,门楣头雕有各种造型的人物,显得既大气又生动。特别是月台之下的五龙碑,栩栩如生。碑由大理石雕凿而成,碑面云雾缭绕,一龙腾空自天而降,仿佛在行云布雨,其余龙则盘旋云端,张牙舞爪,有一种正大光明的气派。

碑中刻有一宝石,几龙作抢宝状。整个碑面给人以整体的动感,让人感觉仿佛有生命的东西一般,至今仍安放在月台之下。家祠中的匾额和楹联均是名家撰写,每一幅牌匾和每一副楹联都有一个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传递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是一部家祠文化的优秀辞典。在祠堂里供奉着龙氏先祖牌位,在80平方米的殿内雕刻着各式各样的88条金龙,每一条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参观完了祠堂,来到了宅院。宅院为四合院,在一个房间旁。导游告诉我们,祠堂建好后,龙云曾回来在这个房间住过7天,现在房间的摆设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供游人参观。龙云为家乡先后捐资修筑了自簸箕湾经黑泥地的人工河,捐献巨资创建了昭通联合女子中学,创办第二云南民众教育馆,修建炎山小学,发展家乡教育。龙氏家祠修建竣工后,龙云又捐资治理了附近的农田水利,深挖河道,使水道畅通,水患减少,沿河人民深受其利。

1943年,龙云最后一次回昭通,在昭通作了“民为贵”的演讲,让昭通人民听得热泪盈眶。在龙云纪念厅,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领略着他充满传奇的一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南京国防会议上,龙云毅然表示:“在国家危难之际,身为地方行政负责者,当尽以地方所有之人力财力,贡献国家,牺牲一切,奋斗到底,俾期挽救危亡。”龙云决定倾滇之师出征抗日。

在抗日战争中,滇军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长沙会战、中条山战役及滇南、滇西抗战等,战功卓著,赢得了国人的赞誉。周恩来总理曾经对龙云有过评价,龙云有3件对国家的重要贡献和功绩:第一,他对中国民主革命有贡献;第二,他反对蒋介石个人独裁有功;第三,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他坚持抗战,直至胜利,有功。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没有想到,在昭通居然有这样一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家祠。

我们在祠院中感受着文化的同时也感受着历史,虽然祠堂只有8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龙云的影响,这一祠堂在外的名声很大,很多外地人到昭通,都要慕名去造访一番,方觉不枉来过昭通。看着这座在阳光下沉寂的家祠,我放飞思绪,努力想象着当初这座家祠的辉煌,它见证了一代枭雄的兴起和谢幕。

现在这座祠院的主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的后人也身在他乡,但它的精神、它的魂魄仍在。在祠堂的北面,有几座坟墓,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龙云的母亲、妹妹和几位至亲的坟墓。

历经80多年的岁月洗礼,龙氏家祠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一些损坏。在2003年,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被列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昭通市政府在2006年6月启动了主体修缮工程。经过精心修复,家祠于2008年11月18日焕然一新。

昭通市委、市政府对龙氏家祠的保护与开发高度重视,将其管理工作交由昭阳区文联全权负责,旨在深入挖掘和恢复家祠的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龙云的戎马生涯与爱国精神,感受昭通乃至云南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重现当时的民俗生活。这一举措旨在展示昭通深厚的地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将其打造成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从而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助力文化昭通和和谐昭通的快速进步。

回来的路上,支队的同志告诉我们,随着昭通的发展和开发,龙氏家祠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历史不能忘记,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更不应该被忘记。

列宁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忘记意味着背叛。过去需要这种精神,现在仍然需要,将来也不能缺少。透过车窗,龙氏家祠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朦胧,但在我的脑海中,历史却越来越清晰。我突然感到肩上沉甸甸的,龙云作为一代军人,他完成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使命;而作为新时代的军人,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不畏艰险,英勇顽强,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国家的繁荣富强,任重而道远。

作者:孙国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阅读昭通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