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一目三千年 五路过雄关!《云南日报》聚焦盐津豆沙关

 2024-05-13 16:40  来源:云南日报

2024年5月13日《云南日报》第4版“文化中国行”专栏刊发稿件《盐津豆沙关:一目三千年 五路过雄关》

豆沙古镇

“一目三千年,五路过雄关。”盐津县豆沙文化站站长侯林站在豆沙关五尺道僰人悬棺观景台上介绍。

“锁钥南滇,扼守西蜀。”位于滇川交界处的豆沙关,是古时中原出川入滇的第一道险关。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历经240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豆沙关已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尺古道、水道、国道、铁路、高速公路“五道并行”的交通奇观。关楼前长约350米、宽1.7米的石道上布满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迹,是迄今为止全国马蹄印迹保留最久、最完好、最多的古驿道。

“是谁在这里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我们有理由相信,豆沙关也许是公元前11世纪,出生于朱提(今昭通)的杜宇和妻子梁利带领部族北拓成都平原建立蜀国的必经之道。”侯林介绍,如果从杜宇北拓算起,豆沙关古道的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

无论是蜀王杜宇北拓还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积薪烧岩”开凿,豆沙关都是中国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见证了3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的重要物证。

“豆沙关上云悠悠,题名字字有千秋。千秋文物应常在,留与祖国护神州。”这是20世纪30年代云南著名文史学者梅绍农途经豆沙关留下的诗句,“千秋文物”指的就是豆沙关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碑亭中的袁滋摩崖石刻。

公元794年,唐御史中丞袁滋一行奉诏册封南诏,途经豆沙关,为该处险要地形和赴南诏册封的重大使命感慨而题。题字正文7行为直书,末行“袁滋题”3字为小篆。该题字虽只有122字,却与大理南诏德化碑遥相呼应,成为研究唐史和南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被专家称为“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的文物。

今年“五一”期间,由盐津县主办的第二届“盐津大厨”烹饪技能大赛在豆沙镇广场举行。品文化、观美景、吃美食,千年古镇游人如织,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美景、特色美食、弘扬地方人文风情“3+N”产业链,不但保留和传承了豆沙关历史文脉,还为豆沙关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漫步古色古香的豆沙古镇,秦风汉韵,古道悠悠,人背马驮的场景早已不见,但凸凹不平的“五尺道”却始终印刻着昔日走马帮的辉煌历史。依托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重点建设小集镇等品牌,如今的豆沙关已经成为集文化体验、民俗风情、户外探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南丝路关隘文化旅游景区,成为中外游客观光、体验、游学的打卡地。

“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让文镇古道活起来,让摩崖文字活起来,历经多年的保护开发,续写着南丝绸之路上古道雄关全新的历史。

来源: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记者:蔡侯友 沈迅  通讯员:幸东 /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